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刮痧、拔罐、按摩,中医外治的 “黄金搭档”,你用对了吗?
在中医的宝库中,刮痧、按摩、拔罐堪称独具特色的外治疗法,它们犹如三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人体健康之门,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助力身体回归平衡状态。如今,不少朋友家中备有拔罐器、刮痧板,却因不知如何正确使用,只能让它们在角落里蒙尘。别着急,今天就跟着中医专家的指引,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看看究竟什么时候该刮痧,什么时候该拔罐,什么时候该按摩。
一、按摩 —— 找准经络,精准发力
按摩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中医技法,流派众多、手法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从治病的角度来看,其实无需纠结于那些过于花哨的招式。关键在于找准经络,穴位即便一时难以精准定位也无妨,只要做到 “离穴不离经” 即可。
比如说,当你感觉肚子上某个部位按压疼痛时,首先要判断痛点位于哪条经络之上,然后对应地按摩腿部相同经络上的穴位。若是胃经区域疼痛,不妨试试按摩足三里;若是脾经疼痛,阴陵泉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只是入门示例,临症时中医师会依据具体病情,挑选出更适宜的穴位。
此外,还有个小窍门:痛点不明显的经络和穴位,按摩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就如同风筝线断了或半路打结,力量难以传导。此时,应多关注那些敏感穴位,它们如同经络上的 “信号灯”,刺激后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激发身体的自愈潜能。而且,敲打与按摩的作用相似,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像敲胆经和胃经,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能为身体 “加油打气”。
二、刮痧 —— 补虚祛寒有妙招
(一)打破误解,领略刮痧魅力
提到刮痧,不少人心中会泛起一丝恐惧,认为这是一种会损伤皮肤的疗法。实则不然,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仅凭视觉经验,就对刮痧望而却步,如同西医对中医的某些片面认知一样,缺乏亲身实践。但只要你鼓起勇气,找一位精通刮痧技巧的人操作一次,那种畅快淋漓的感受定会让你瞬间改观,直呼过瘾。
就拿颈椎病这个令人头疼的 “顽疾” 来说,刮痧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领域,巧用刮痧法,或许能让许多人避开心脏搭桥的痛苦煎熬,为健康保驾护航。
(二)刮痧妙在补虚祛寒
刮痧时,配上一块得心应手的刮痧板和一瓶刮痧油,便可开启这场奇妙的 “健康之旅”。有人误以为刮痧只适用于热症、实症,实则大错特错,它补虚祛寒的功效更为精妙。
举个例子,某人感冒发高烧,旁人建议刮刮痧去去火,于是在后背膀胱经刮痧,痧一出,热似乎就散了。不少人以为这是泻火,其实不然,刮痧是借助体内积热之力,将后背积聚的风寒驱赶出去,本质上是祛寒,说祛火也没错,但并非单纯的清热泻火,而是一种平衡阴阳的调理。
刮痧最擅长补虚,不过这里补的并非气血两虚的虚,而是因瘀而虚的虚。曾有一位患者,右手腕莫名无力,连书包都拿不起,手指还频繁发麻。四处求医,做了核磁共振也查不出病因。后来找到中医专家,专家指出:“手发麻说明气脉是通的,只是气至血未至。” 手腕部气血不畅,自然无力。经仔细检查,发现患者肘部天井穴上方有一硬结,按压剧痛,追溯病史,原来是两个月前踢球摔伤所致,当时未在意,却留下了瘀滞隐患。专家在痛点及整个三焦经刮痧,神奇的是,刮到接近手腕时,患者的手竟能活动自如了。
(三)因人而异,谨慎刮痧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身体过于虚弱者,需先培补气血再刮痧,因为痧并非刮板刮出,而是体内气血顶出。若用力刮也不出痧,说明气血未达此处,强行刮痧只是徒劳。
从刮痧的实质来看,有人认为出痧是人为造成血管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其实不然。刮痧是将附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随后瘀血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通过全身循环,最终从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既能清除瘀血,保持血管弹性与空间,又避免了西医使用扩张血管药或抗凝剂带来的诸多弊端,犹如以巧劲解决难题,而非 “大炮轰蚊子” 般劳民伤财。
究竟何时该刮痧呢?鉴于刮痧擅长补虚祛寒,当身体内有寒气、血淤时,便是刮痧大显身手的时机。
刮痧时,手法也有讲究。要顺着经络刮,一般从上到下,这样操作顺手,刮板与皮肤保持 45 度以下锐角,可减轻痛感,刮痧时巧用腰劲,省力又高效,多实践几次便能轻松掌握。
不过,以下人群不适合刮痧:
心脏功能弱的人,刮痧时极易晕倒,尤其是坐着刮痧风险更高,常伴有心慌、头晕、恶心等症状。
气血极度虚弱的重病人,刮痧会白白损耗气血,即便刮出瘀血也难以带走,痧印久久不退。
皮肤病患者,病因不明时贸然刮痧,可能会引内毒却无法排泄,加重病情。
孕妇,安全至上,刮痧可能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
癌症病人,刮痧可能引发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不利于病情控制。
有出血倾向的人,刮痧利弊参半,在未明确病因前,切勿轻易尝试。
6 岁以下小孩,肌肤娇嫩,可用捏脊替代,同样能起到保健调理作用。
血压很高的人,虽说刮痧对高血压有特效,但鉴于其特殊性,若无法确保安全,还是暂避风险为好。
总之,刮痧用于防病,既能加速血液循环,又相当于给心脏做了一次 “健身操”,安全又有效。
三、拔罐 —— 引血化瘀,立竿见影
日常生活中,肩膀疼痛是不少人的 “心头大患”。有时用刮痧法,一出痧症状便明显减轻;但偶尔也会遇到刮了半天不出痧,疼痛依旧的情况,这是为何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病灶点位置较深,刮痧难以触及;其二,患者气血不足,体内气血无力推动瘀血外出。
此时,拔罐法便能 “闪亮登场”,发挥奇效。若病灶点深,拔罐后很快出现黑紫印,说明深层瘀血被拔出;若罐下无痕,也别灰心,可在该处耐心拔罐几日,每日 10 分钟左右,直至黑印显现。
拔罐不仅能祛瘀,还可补可泄。比如,想要补肾,只需在肾俞穴拔罐;补胃的话,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即可。但要注意,拔罐部位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气血,达不到补益效果,反而白白损耗气血。
拔罐还有一项神奇的 “引血功能”。曾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膝盖下足三里附近有个直径两寸的溃疡点,长期不愈合,各种消炎药、中药生肌散用了个遍,均不见效。后来,医生让患者每天在腹部中脘穴拔一罐,同时在患侧大腿胃经从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一路连续拔 5 个罐,每日 5 分钟,连拔 4 天,再用生肌散,溃疡竟奇迹般一贴而愈。原因就在于拔罐将好血引至患部,破损自然得以修复。
拔罐操作相对简便,购买枪式真空罐,无需点火,安全便捷。拔前在皮肤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可减轻痛感。拔罐时间以自身舒适为宜,气血虚弱者适当缩短,湿气重者容易起疱(虽说起疱疗效更佳,但影响美观与洗澡),所以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拔得太紧。
四、综合运用,因病施策
综上所述,刮痧、拔罐、按摩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往往能事半功倍,快速见效。一般而言,感冒、中暑、落枕、肌肉痉挛等病症,刮痧疗法可轻松应对;颈肩疼、腰背疼、风湿等问题,拔罐常常能立竿见影;而失眠、颈肩疼痛、肠胃不适等,则可通过按摩来舒缓放松。
但务必牢记,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本文仅供科普参考,切勿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在尝试这些疗法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症状等因素辨证使用,让中医外治的智慧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