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守正创新时代: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
守正创新成为了中医发展的核心使命,承载着传承千年智慧与开拓未来的重任。中医,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源远流长,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去挖掘、去发扬。
一直以来深知,守正,是中医发展的根基,意味着坚定地秉持中医正思维、正观念、正文化。中医的思维模式独具特色,它以一种宏观、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体,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非孤立的个体。这种整体观贯穿于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全过程,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的症状,更会留意患者的整体状态,包括情绪、饮食、起居等生活方方面面,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正观念,则要求中医从业者深刻领会中医理论的精髓,如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阐释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这些理论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分析框架。正文化,是中医在数千年传承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包含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情怀,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然而,守正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创新同样是时代赋予中医的紧迫任务。创新既有中医药自身体系内的深化与拓展,也有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奋进。中医药自成体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独特的诊疗方法以及海量的方剂药材资源,在这个体系内,不断挖掘经典古籍中的智慧,探索新的方剂配伍、新的针灸手法、新的推拿技巧等,都是创新的体现。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中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人体的生理指标、病理变化,为中医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海量的中医临床案例进行深度挖掘,总结出疾病的发病规律、治疗经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中医专家的思维模式,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此外,与现代医学的多学科协同合作,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共同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比如中医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开展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将中医与西医的优势相结合,攻克疑难杂症;在康复医学领域,发挥中医康复理疗的特长,如针灸、推拿、太极拳等,促进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
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治未病等理念,无疑是传统医学的思想精华,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整体观让我们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疾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现代医学在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后,开始从单纯关注疾病的局部病理改变,转向重视人体的整体状态,如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联等。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与现代精准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精准医学旨在通过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手段,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策略。治未病思想更是具有前瞻性,它倡导在疾病尚未发生时进行预防,或者在疾病初期,症状尚不明显时就采取措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现代医学也越发重视预防医学,通过疫苗接种、健康管理、早期筛查等方式,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两种医学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医的整体观虽然关注到了疾病与疾病、疾病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在过去,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对于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发展的全过程和未来态势的了解存在不足。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复发等特点,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影响巨大。以往,中医难以对慢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观察,这使得从名中医经验研究、古方治今病的证据收集、疗效评估、卫生技术评估、临床结局评估等全方位评价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贡献变得异常困难。一方面,缺乏长期、系统的数据记录,难以追踪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医学对证据的严谨要求。
但如今,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在现代医学对疾病诊断同质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思维对现代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分期和分证论治,充分运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有望构建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从而解决证据及其研究方法的困扰。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能够提供相对统一、准确的疾病诊断标准,这为中医的进一步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中医思维的介入,则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维度的考量。以糖尿病为例,现代医学主要依据血糖指标、胰岛素水平等进行诊断和分类,而中医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将糖尿病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恰恰为这种结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真实世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科学数据,产出证据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临床试验的诸多限制,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情况。传统临床试验通常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固定的治疗方案、较短的观察周期,虽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但与真实的临床场景存在一定差距。真实世界研究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各种复杂情况;允许灵活的治疗方案,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调整用药剂量、治疗方法;观察周期更长,可以追踪患者的长期预后。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我们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临床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医药在真实医疗环境中的应用效果,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回顾抗击新冠疫情的历程,中医药的卓越疗效实实在在,有数据有证据,已然形成 “中国方案”,并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在疫情期间,中医药全方位参与抗疫,从预防到治疗,从轻症到重症,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预防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扶正祛邪的中药方剂,增强民众的抵抗力;在轻症患者中,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进行治疗,有效缓解了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了病程;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更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经验,也离不开科学数据的支撑。我们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中医药抗疫的有效方剂、用药规律、治疗方案,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力量。
然而,要让中医药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医人肩负着重大责任,需要不断总结、继承、发展、创新中医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让百姓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医药。这要求中医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收集病例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在科研工作中,深入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另一方面,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和国际规范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技术体系至关重要。目前,现有的疗效评价体系大多基于现代医学的标准,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医药的疗效优势。中医药的疗效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症状的改善、疾病的治愈,还包括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提高、体质增强、心理状态改善等。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综合性的疗效评价体系,将中医的证候评价、患者报告结局、生存质量评估等纳入其中,同时遵循国际规范,使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国际认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走向世界。
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患者是医疗的核心,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所有的努力都应该围绕着患者的健康需求展开。对于中医药而言,这意味着在诊疗过程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个体感受,倾听他们的诉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也要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切实转化为临床应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极具希望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包括中医从业者、现代医学专家、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等,共同努力,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的宝藏,让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全球医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