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皋军院士: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与未来!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11-26 11:23 阅读量1269

本文转载自介入文献

介入新青年 介入文献分享    2024年11月17日 20:08 辽宁 33人


图片发自160App

【摘要】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对人体内脏器、血管和组织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介入放射学在国内不断发展壮大,被誉为并列于内科和外科的第3大学科。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新设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医学中的不断应用,介入放射学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就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与未来进行综述。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现状与未来;新兴学科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对人体内脏器、血管和组织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自 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介入医师的不懈努力,介入放射学在国内不断发展壮大,被誉为并列于内科和外科的第3大学科。如今,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重复、精准定位、并发症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医疗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介入新技术、新器械、新设备、新理念不断出现,中国介入放射学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领域迅速崛起,成就显著。

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70周年的专栏里,滕院士就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本期同大家一起分享。在刚刚落幕的2024CCI上,滕院士也以《介入医学一甲子、过去与未来》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图片发自160App

1. 中国介入放射学现状

与国外介入放射学发展模式不同,中国介入放射学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建立了特有的运行管理模式,但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1.临床运转及发展模式:大多数开展介入诊疗的医院都拥有独立介入科室、门诊和专用床位。《中国介入放射学白皮书(2021 版)》(以下简称白皮书)调研了全国1345家介入科室,结果显示 63.2% 的医院具有独立介入科室,66.6%有介入专用病房,平均每家医院的床位数为26.79张。2007至2017年这11年间,仅江苏省具有独立介入科室的比例就由24%升至67%。介入专用影像引导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绝大多数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科室都配备有独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不少医院还配备有专用的消融、CT、超声、麻醉等设备,目前仍以国际品牌居多,国产设备占比正不断提高。

2.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介入放射学科类同于外科,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对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技术上,我国已经能开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介入手术,并且很多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已居世界前列,如肝癌的化疗栓塞、消融、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头颈部及颅内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经皮锥体成型术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等。与此同时,国际首创的介入技术也不断涌现,从早期的腰椎间盘治疗、布加综合征治疗创新,到最近几年的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血管内去交感神经术治疗癌性疼痛和2型糖尿病等技术在国际介入放射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介入技术的标准化建设较晚,但近年来,依托多个介入学会,相继制订了数十项介入技术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如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介入与多学科治疗肿瘤学会 TACE 专家共识等。近10年来,《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了多部涵盖介入放射学各个领域且具有学科记录和推动意义的指南及专家共识,在推动介入放射学学科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进程中发挥着持续且积极的作用。

3.从业人员及学科建设:中国介入医师协会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从事介入诊疗的医师来自放射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10余个临床专科,但源于放射科或独立介入科的介入医师仍占57%。多学科从业医师构成也形成了肿瘤、综合、血管、神经等介入亚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学科之间的竞争迫使介入放射科医师和学科建设向临床化发展,即设立自己管理的介入病房,成立独立的介入科。江苏省的3次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到2019年,江苏省独立的介入科由35家增加到117家,独立的介入病床数量从328张增加到2430张。但由于缺乏独立的介入放射学科代码,在医政管理方面,介入放射科只能在技术层面进行管理,即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虽然在国家层面未设独立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但许多省市级设立介入放射重点学(专)科。与此同时,很多介入相关学术组织团体也在相继成立,比如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放射介入专家委员会等,甚至还有中国介入专家牵头建立的国际介入与多学科治疗肿瘤学会(ISMIO)常规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和专科培训活动,并与多个国际学术组织长期保持交流合作。科学研究方面,介入相关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近5年来,1345家介入科共承担14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每家中心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3篇,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论文较少。介入学科也建立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科研合作平台,如中国肝癌临床研究平台(CHANCE),相应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和改写了临床实践指南。

2. 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介入放射学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但对照全球介入放射学及国内其他学科发展水平,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学科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介入放射学在我国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临床化,学科体系更像外科,从门诊到住院、手术到随访,全程负责患者的管理。而美国、欧洲的介入医师只做介入手术,不直接管理患者,也没有介入病房。目前,介入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关系已慢慢从竞争状态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共存状态。这种模式也提高了介入科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及存在感。但由于介入治疗范畴广,介入专科医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包括操作技能、放射影像专业知识、相关疾病和器材的诊疗理论和前沿进展等,从而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更好地完成手术,使患者更大获益,加强介入放射学科建设。

目前,中国大部分医院的介入专科打破传统的隶属于放射科的介入病房或大影像下的介入医疗组的模式,创建了以“介入科”“介入放射科”或“介入血管外科”等命名的独立介入科室。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大介入专科“的建设与发展,创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介入诊疗中心。

2. 专业人才培养与规范化培训:在介入专科医师培养方面,目前我国还未设立介入放射住院医师规培目录,虽然2019年已将介入放射专科医师培训列入目录(代码2022),但迄今尚未启动。美国于20世纪就开始介入放射专科医师培训,而在介入住院医师培训方面,美国医学专业委会于2012年批准了将介入放射学与放射诊断学并列的一级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目录,也是目前唯一将介入放射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国家。美国介入放射学会有完善的介入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和课程,欧洲介入放射学会也有自己的培训模式,也有独立的欧洲介入医师资格论证考试体系。此外,其他一些国家的介入培训体系也值得参考借鉴。

3.介入相关理论、产品和技术的科技创新: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与医学成像、医疗设备、信息和通信等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也与不同工科、理科等的突破与创新密切相关。传统医学影像等工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CT、MRI 和超声等,是介入放射学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成像和操作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仍然在进行中,介入放射学未来需要不断适应和开拓创新。

分子和功能成像的发展催生出实时PET-CT引导下的介入操作技术,显著提高了穿刺活检及消融等治疗的准确度和效率,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多模态成像(特定任务下超声、DSA、CT和MRI等的组合)、三维创建和图像融合技术使不同成像方式获得的影像图片相互融合,在血管造影的过程中生成三维的血管路线图以及肿瘤模型图。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术中提供高精度的引导,也为术中药物的定量灌注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介入手术机器人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提高穿刺精确度,实现远程操作,既可成为术者远程控制的“手臂扩展器”,也可进行自主手术操作。例如,神经介入机器人能够主动维持颅内动脉瘤内微导管的稳定性,在血管腔内精准植入支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编程的手术机器人可学习Seldinger技术,主动将导丝推进至特定位置后,再沿导丝推进导管。未来的介入医可以借助高精度的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更复杂、高风险的介入操作,也可以提升现有手术操作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真正实现在特殊场景中的介入诊疗远程操作。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优化介入治疗创造了机会。基于人工智能的消融软件可以绘制消融区域并有效评估治疗的完成度。深度学习图像分析软件能够减少术中辐射暴露和缩短图像采集时间。基于人工智获得的放射组学信息可以与其他多组学信息进行融合,准确预测介入治疗后反应。人工智能技术还具有结合并改善其他新兴技术的能力,如增强现实和机器人技术等。介入诊疗如何与快速发展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先进成像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手术机器人等新兴技术融合,形成新一代介入诊疗理论、技术、产品,成为未来的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型药械装备研发与技术创新亦是当前介入诊疗发展的重要方向,借助介入独有的递送途径和方法,可将载有诊断和治疗作用的药物/探针等精准地送入靶位置,实现治疗,包括了药械组合产品与技术研发、新器械与新材料研发、面向临床的核药研发、细胞与基因治疗可视化、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研发应用等领域。

在现代介入放射学发展中,如何向其他学科学习,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以及深入的机制和理论探索,在介入诊疗理论、设备及药械、疗效验证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有力拓宽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介入放射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深入的学科建设,科学、系统的医师和学生培训机制,以及与不断涌现的新兴诊疗技术、产品的深度融合,将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敞开胸怀,迎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时代,通过多学科交叉,将中国的介入放射学推向新的高峰,引领国际前沿。

参考文献:略

文稿编辑:刘熙雯

审核校对:畅智慧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