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科研 2024年09月19日 13:24 新加坡
“科学是一场毕生的献身,即使你有两次生命,也未必足够。——巴甫洛夫
科研,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像金字塔一样吸引着无数青年才俊。
科研之路,漫长而艰辛,有人成为科研领域的佼佼者,也有人选择黯然离开。许多人在科研的旅途中不断自问:我真的适合这条路吗?
PART 01
不被别人定义成败,永远对自己有信心
任何人,都无法对我们的前途和未来判死刑,除非自己也信这些鬼话。不要因为别人随随便便的建议,就改变步伐和方向。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而不是标准答案。不要被别人的一句话,困住手脚,即便那人是父母、爱人也不行。
每一篇论文投稿前,从idea状态开始,就要先经过导师、同门、学界同仁的一轮批判挑刺,再以工作论文的形态参加几次学术会议,面临同行们另几轮批判。每篇论文,发表状态和初稿状态都是面目全非。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过程。
永远对自己有信心,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在于能力高低,而在于信心强弱。毕竟,能力可以提高,但信心不足,就无法坚持。很多事,都是先相信,才看到。所要任性点,永远无条件信任自己,信心不能丢,这可比黄金可贵千万倍。
科研人每天都在看paper,看到自己研究的领域别人已经捷足先登,文章都发表了,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心神不稳,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实验做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而这时出错的几率往往比平时任何时候都高。
很多科研人都说过“对自己的现状无比焦虑”,但焦虑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意义,只能让我们陷入内耗或者做错决定。所以我跟很多人也都会说:就做好现在就行,别提前预支未来的焦虑。
许多科研人面对着“别人已经有了结果担心自己追赶不上”这样的压力,就会很容易产生急迫感。迫切地想要得到结果却又没有结果,于是很快就放弃了。挺过了没有结果的阶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专注过程,结果反而不错。这个时代,压力不小,竞争常在,内卷严重,没有人是真的没有焦虑和压力的。
PART 02
保持探索欲
假设时间来到 10 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颜宁之问”提出的问题是非常开放的,它考察的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甚至未来科学世界的探索欲,仅仅靠上课、读书、做实验是不够的。
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5次。要持续产出,每年可能有数篇文章在同时写作和投稿。换句话说,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有可能每年收十几封退稿信。面对不断的退稿和同行批判,几乎每个年轻学者都无数次扪心自问,自己做的题目是否成立,这篇文章是否还要投出去,甚至,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
如果没有探索欲驱使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凡事伸手党,凡事都需要导师师兄师姐手把手教,自己不动脑子的去做实验,干坐等答案,那充其量只是学术长工。因此,遇到难题就当伸手党,等着别人来救的;不到deadline不行动,不被导师催不行动的,缺乏主动学习能力,是万万不行的。
PART 03
不承担别人的情绪
太乖的学生,很容易不自觉承担别人的情绪。要明白,我们是无法令所有人满意的,他人的情绪,也无需我们来消解。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一个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和自己毫无关系。所以,请给心里树立起一道防护栏,任性一些,不要过度共情他人,不要揽下他人的课题。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活得放松些、自在些、舒坦些。
永远不要抱着一次就必须成功的心态去做任何实验,这样一次不成心态就会失衡。心态一旦失衡,很可能就容易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不仅这次难成,以后也都很难成。
而且,经常心态失衡的人,不仅很难成功,人际关系一般也会一团糟。因为人际交往是涉及利益交换的,没有达成目的就上演“变脸术”,给别人的就会是“没格局,唯利是图”这样的印象。谁又会喜欢跟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心态放松,有目标但不强求,做价值交付,稳稳地先利他。即使中间过程有不顺利,也不会情绪化对待对方,态度不卑不亢。不牺牲时间在讨好、谦让、妥协上,而是把自己还给书籍、还给睡眠、还给山川湖海。
人生很辽阔,我们要亲眼去看。
无论是读研还是读博,都是一项耗时漫长又艰苦的旅程,有人成了“科研大牛”,也有人黯然退学。很多人一边读一边质问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搞科研?(这一问题甚至登上了知乎话题榜) 首先要明确的是,搞科研和智商关系不大,能考上本科的人智商都不差,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智力门槛。科研要求的不仅仅是“智商”,而是一个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