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苏轼经典中秋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9-17 15:42 阅读量562

本文转载自诗礼传家

诗礼传家亲子教育

2024年09月17日 10:27 广东 听全文



图片发自160App

诗礼传家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孝道礼仪。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开发大脑潜能,提升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大仁大爱,大德大能,成就智慧人生!每日分享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美文音乐,养生保健等诸多优质内容。

【1】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这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中秋节,苏轼时任杭州通判。

鼓噪:擂鼓和呐喊,吴侬:指吴人。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在杭州过中秋,既可以赏月,也可以观潮,苏轼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一词中曾写过“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苏轼与民同乐,领略了浙江潮的激情澎湃,过了一个非常热闹的中秋节。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中秋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共同向往。

中秋佳节,苏轼想起了几年未见的弟弟子由,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于是以问月开篇,写下了这首词。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感情极好,“对雨夜床”是两人少年时许下的愿望。只可惜科考之后,因为奔赴各自的前程,常常聚少离多。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此时与弟弟已经有七年未见,故而对酒望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子由。

难得的是,苏轼不仅仅只写了思念之情,还上升到了宇宙哲理之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展现了诗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这首词能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玉盘:指月亮,李白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冬天,苏轼调离了密州,第二年的中秋两兄弟终于在徐州团圆,这是七年以来兄弟俩第一次共赏中秋月,苏轼心中很是感慨,写下这首诗以作留念。

李商隐有一句诗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正是因为这一次相聚太不容易,一等就是七年时光,而下一次中秋团圆又不知道要等到何时!心中万分不舍,唯有格外珍惜当下的美好和欢愉!

此诗为苏轼另一首中秋佳作。创作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苏轼被调到了徐州,苏辙则随兄赴徐州,陪同苏轼住到中秋节之后才离去。七年来,兄弟不再是“千里共蝉娟”的隔空喊话,而是坐在一起同赏月华,举杯共饮,苏轼便写下了这首小词,并题为“中秋作”。

前两句以“暮云收尽”、“银汉无声”描绘出中秋之夜的清朗与宁静,继而以“玉盘”喻月,形象生动。后两句则转而抒发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忧虑,情感深沉而复杂。

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到次年中秋,最后归结到别情,整首诗不仅仅是在写中秋,更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做进一步阐述。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