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lone新分子让耐药变得几乎不可能!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8-22 16:28 阅读量319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红蓝融合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对核糖体靶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日益增长的耐药性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并敦促人们寻找更好的化合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具有喹诺酮(quinolone)侧链的合成大环内酯衍生物,结构类似于靶向DNA拓扑异构酶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虽然macrolone类药物显示出增强的活性,但它们的作用方式仍然未知。这篇文章展示了核糖体结合大环内酯的第一个结构,表明大环内酯部分占据了核糖体出口通道中的大环内酯结合位点,而喹诺酮部分则与通道建立了新的相互作用。在体外实验中,macrolone类药物能有效抑制核糖体和DNA拓扑异构酶。然而在细胞中,它们要么靶向核糖体,要么靶向DNA旋切酶,要么同时靶向两者。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相比,双靶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更不容易筛选(select)携带靶点突变的耐药细菌或激活可诱导的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此外由于macrolone类药物与erm修饰的核糖体结合,它们即使对具有构成性(macrolone)erm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的菌株也能保持活性。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9年全球与抗生素耐药相关的死亡案例接近500万。尽管耐药菌是细菌在寻找全新生存出路中演化而来的,但却给科学家留下了棘手的问题,也让许多细菌感染疾病治疗更具挑战。

最近,《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者确认了对抗耐药菌的全新武器,他们研究了一类名为macrolone的分子,结果发现该分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攻击和杀死致病菌,从而极大降低了细菌演化出完全耐药特征的概率。



图片发自160App

macrolone新分子让耐药变得几乎不可能

macrolone分子是在大环内酯类分子基础上加工设计而来。早在2010年,研究者发现通过在大环内酯的中央环上添加一个喹诺酮侧链获得的macrolone分子,拥有着强大的抗菌能力且可以对多种耐药菌起效,但科学家不清楚它是如何发挥抗菌作用的。

在新研究中,作者尝试新合成了几种macrolone并对它们与细菌作用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acrolone有两种方式抑制细菌功能。一种情况下,macrolone的大环内酯会占据核糖体出口通道的结合部位,随后喹诺酮会重新与通道相互作用,这种过程会直接破坏核糖体的正常功能,影响蛋白合成。此外,macrolone还可以抑制DNA拓扑异构酶的功能,破坏DNA的解链和折叠过程从而影响DNA复制。



图片发自160App

macrolone新分子让耐药变得几乎不可能

macrolone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杀灭细菌(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作者发现,这两种抗菌方式可以在细菌体内发生任意一种,也可以同时都发生。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macrolone在有效杀灭实验培养细菌的同时,不会激活任何已知的耐药基因,并且一些耐药性很强的超级细菌,比如肺炎链球菌也会极大被清除。

作者指出,由于macrolone能同时击中两个目标,细菌很难轻易“想出”防御机制,因此也阻止了耐药性发生的可能。研究者估计,细菌要对macrolone产生耐药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排除细菌通过更复杂的遗传调控方式来规避macrolone的杀伤效果,因此研究团队计划未来继续优化这类分子,探索其中的抗菌机制,以帮助实现更强大的抗菌能力。



参考资料:

[1] Aleksandrova, E.V., Ma, CX., Klepacki, D. et al. Macrolones target bacterial ribosomes and DNA gyrase and can evade resistance mechanisms. Nat Chem Bi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685-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