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从始至终的传承与践行!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8-12 16:42 阅读量402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红蓝融合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孝道:从始至终的传承与践行

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孝道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从“孝”字的构造和含义延伸,我们便能窥探一二。“孝”字由“老”字下部换为“子”而成,这一典型的会意字形象地展现了子女侍奉长辈、赡养父母的本义。进一步拓展,“孝”与“文”旁结合构成“教”字,这正呼应了《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阐述,突显了孝道的关键地位以及其作为教育根源的重要性。

为何《孝经》将孝道确立为“德之本”?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世间万物皆有根本与末梢,大树的根本在于根部,末梢在于枝叶,根深方能叶茂。同理,一个人若自幼将孝道根植于心,长大后便能稳健前行、光彩照人。更深入地说,任何人出生后都无法独立生存,必须依靠父母的养育、扶持与保护才能成长。因此,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以尽孝之举回报,乃是天经地义。



既然孝道乃德之本,自然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无论在家中、学校还是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孝道的教育与引导,这正是“教”字由“孝”与“文”组成的缘由。



那么,如何引导人们践行孝道呢?《孝经》中有这样的经典表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值得现代社会的每个人去学习、领悟和践行。



首先,每个人的身体发肤皆由父母赋予,生命来之不易,绝非凭空而生。因此,应当珍视生命。然而,当下许多人存在错误观念,认为身体完全归自己支配,放纵自我,熬夜、放纵甚至参与暴力,完全不顾及身体损伤。他们忘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未考虑父母的担忧。那些不珍惜健康、肆意伤害身体的人,身上的可见伤痕虽在自己,父母内心的牵挂与痛苦却无法看见。更有甚者,选择自残或自杀,这种行为不仅是自身的解脱,更是将父母推向痛苦的深渊,是极端懦弱、愚蠢和不孝的表现。白发人送黑发人,无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子女以这种方式让父母心碎,堪称最大的不孝。



所以,子女尽孝的开端,应当是珍爱生命、呵护身体,确保自身健康平安,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既可行又有效的尽孝方式。但这仅仅是个开端,后续还有诸多事项需践行。



其次,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意味着子女要努力学习,勤奋读书,成年后具备安身立命的技能,积德行善,成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有益之人,在世间留下良好声誉,为父母争光,此乃孝道的终极目标。



如何立身?关键在于拥有一技之长,具备生存能力。有人认为依靠父母留下的财产足以生存,这是啃老,是没出息和不孝的表现。获取生存本领的途径多样,但读书获取知识、改变命运或许是最广泛有效的方式。俗话说:“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在求学阶段,应当刻苦努力,考取理想大学,获取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学历,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步入社会和工作奠定基础。反之,若在该学习时偷懒怕苦、虚度光阴,最终学业荒废,难以获得就业所需学历,未来必将在求职和生活中吃苦头。所以,读书时就应好好学习,工作时就应认真工作,重点是掌握生存本领,成年后能够自立自强,不仅不依赖父母,还能反哺照顾他们,这便是尽孝的体现。



除了立身,还要行道。立身只是实现自给自足,而人不能仅顾自己。若有余力,应当帮助他人,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平凡之人可以从帮助身边亲人、朋友做起,在家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相互照顾,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岗位上尽职尽责,这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持续如此,自然会赢得赞誉,让父母感到荣耀。有所作为的中人物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便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大人物依法决策,为人民和国家谋福祉,自然会声名远扬,光宗耀祖。



因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道的终极追求。尽孝必须有始有终,始于“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如此方能不忘初心,达成善终。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遭太监刘瑾迫害,几乎无路可走,甚至一度想投身佛门避祸。但出于对父母和孝道的牵挂,担心自己的逃避会牵连家人,这份孝心使他回归现实,毅然接受朝廷处分,远赴贵州任职受罚,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成为“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典范。



上述内容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孝道,明确了孝道的方向,避免出现根本性错误。接下来,从微观层面探讨孝道的具体实践。《论语》中的几个事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生活中向父母尽孝。



孟懿子,一位鲁国大夫,向孔子请教孝道真谛。孔子回答:“不要违背礼制。”之后,孔子向驾车的樊迟解释:“孟懿子问孝,我答‘无违’。”樊迟追问:“‘无违’何意?”孔子说:“父母在世,依礼侍奉;父母离世,依礼安葬、祭祀。”这里强调以礼对待父母,礼既涵盖国家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也包括当地民风乡俗中的尽孝内容,如葬礼、祭拜习俗等。这些是孝道的底线,若子女未能做到,便是不孝。



孟武伯请教孔子孝道,孔子答:“对父母,要尤为担忧他们的疾病。”随着子女成长,父母渐老,身体不如从前,关心父母身体,有病及时医治照顾,能让父母有安全感,内心踏实,这是子女尽孝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请教孝道,孔子答:“如今之人,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得以生存,便以为尽孝。然而,若内心无对父母的真挚尊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此语或许令许多人羞愧,因为有人认为供养父母衣食便是尽孝,实则将父母视作动物。



另一位学生子夏问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最难。莫以为年轻人做事、让老人享受美食便是尽孝。”这为孝道设定了更高标准,即在面对父母的缺点或错误时,仍能包容、宽恕,始终平和侍奉,此乃最难做到的孝道。



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从古至今不断被强调,因其关乎每个人。父母年老期望子女尽孝,子女亦会有老去之日,期望后代尽孝,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孝道永传。如今,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需思考和践行的。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应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绽放永恒、温暖的人性光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