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8-11 06:56 阅读量249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红蓝融合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在医疗领域,心肺复苏技术一直是拯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开发更有效、更便捷、更适合不同场景使用的心肺复苏设备。在此背景下,一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应运而生,为心肺复苏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不断的探索和突破。从 1901 年挪威外科医生 Igel 首次采用直接心脏按压使心脏复跳,到 1903 年美国外科医生 Crile 成功运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病人,再到 1960 年 Kouwenhoven 等发表的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将其确立为主要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技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完善。

然而,传统的心肺复苏法(STD-CPR)并非完美无缺。它受胸外按压禁忌症的限制,例如对于合并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患者,胸外按压可能会加重骨折并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此外,实施胸外按压需要足够的力度和幅度,这可能导致约三分之一的被救者发生肋骨骨折。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如胸廓复张受限,难以保证按压力度和幅度,影响“心泵”和“胸泵”作用的发挥,进而降低心肺复苏的效果。因此,对于部分具有胸外按压禁忌的患者,单纯依靠传统方法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图片发自160App

一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 Purdue 大学的 Geddes 等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复苏方法——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法(OAC-CPR)。与传统 CPR 相比,OAC-CPR 能够显著提高冠脉灌注率约 60%,且不损害脏器功能。其原理在于,在实施 OAC-CPR 过程中,主动脉压持续高于右心房压力,保证含氧低的血液不会回流入心脏,而传统 CPR 常常出现血液倒流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复苏的成功率。

在心肺复苏设备方面,现有的人造或自动心肺复苏仪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它们大多采用硬质机械结构,由复杂的部件如气缸、电动机、气囊、曲轴和法兰盘等组成,不仅增加了设备的重量和体积,也提高了制造和维护成本。其次,这些设备在操作性、安全性和控制性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临床的多样化需求。再者,动力组成往往依赖交流电或大功率蓄电池,缺乏可持续性和方便性,限制了其在没有电源供应的紧急情况下的使用。此外,使用场地环境受限,无法适应各种复杂的救援场景。最后,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其他附加损伤,如骨折等,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

另外,现有的心肺复苏设备大多属于治疗型仪器,无法对患者的心脏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心脏变化,很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开发一种既能实时监测又便于携带、操作简便且无附加损伤的心肺复苏设备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发自160App

一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这种腹带主要由腹部按压板、功能控制背板、伸缩带组成,腹部按压板通过伸缩带与功能控制背板相连接。功能控制背板内部包含控制模块以及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通讯模块。其中,通讯模块包括心电监测贴片通讯模块,能够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心电监测贴片建立连接。控制模块则与伸缩带相连,负责控制伸缩带的伸缩动作,从而带动腹部按压板进行按压操作。

此外,该腹带还可以配备心电监测贴片,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心电监测贴片通讯模块连接。在无线连接方式中,蓝牙连接因其低功耗、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首选。为了提高按压效果,腹部按压板底面设置有腹主动脉按压用凸起。腹部按压板底面设计为类五边形,这种轴对称结构使得腹主动脉按压用凸起能够更精准地靠近对称轴所在的顶角处,从而在按压时更有效地针对腹主动脉进行施压。

为了方便患者携带,功能控制背板上还连接有背带。背带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进行灵活调节,不仅使用舒适,而且能够确保腹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功能控制背板中的通讯模块还进一步包括远程无线通讯模块,能够与远程监控端进行通讯。这一功能使得患者的心脏状态能够实时传输到远程监控端,如医院的监控中心,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组织救援。为了保证腹带的便携性和持续使用能力,功能控制背板内置有锂电池,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为伸缩带的伸缩以及其他电子元件的运行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患者可以将腹带穿戴在身上,腹部按压板准确对准中上腹部,功能控制背板置于背部,同时将心电监测贴片贴在合适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腹带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当监测到心电骤停现象时,功能控制背板会立即启动伸缩带进行伸缩运动,带动腹部按压板对腹部进行按压。一旦心电监测贴片检测到患者恢复心电,控制模块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达到复苏标准,并相应地停止伸缩带的伸缩运动。

这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其采用感应式伸缩腹带结构,通过功能控制背板对心电监测结果的感应来控制伸缩带的动作,实现对腹部的按压操作。这种按压方式不仅更加可靠稳定,而且力量均衡可控,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其次,与传统的心肺复苏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大大减小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使得患者能够长时间携带,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预防性使用心肺复苏设备的高危患者。再次,腹部按压板底面的腹主动脉按压用凸起能够针对性地对腹主动脉进行按压,有效提高冠脉灌注,增加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进入心脏的量,同时通过按压和放松腹部改变腹腔内压力,促使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腔内压力,实现循环与呼吸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此外,背带的设计使得腹带更加方便长期携带,不易脱落,且能够根据患者的体型进行调节,提供了更好的舒适度。远程无线通讯模块的设置则实现了对患者心脏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为后续的及时施救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展开有效的救援行动。

综上所述,这种感应式心肺复苏腹带为心肺复苏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它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传统心肺复苏方法和设备的诸多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生命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这种腹带将在未来的医疗急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的生命带来希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种腹带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