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梅拉宾法则: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7-30 17:36 阅读量2118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红蓝融合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在人际交往的广袤领域中,梅拉宾法则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通往和谐关系的道路。这一法则由美国心理学博士梅拉宾于 1971 年提出,又被称为“73855”法则,为我们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印象形成的神秘比例。

The Mehrabian Rule, also known as the "7-38-55 Rule," was proposed by Dr. Albert Mehrabian in 1971. It suggests that when it comes to commun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impressions, about 7% is based on the words spoken, 38% on the tone of voice and other paralinguistic cues, and a whopping 55% on nonverbal cues such as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This rule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t implies that our body language and the way we convey our message through tone and other nonverbal means have a more substantial impact on how we are perceived by others than the actual content of our speech.

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法则的具体内涵。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 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精心组织的言辞在塑造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占据了 38%的比重。而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 55%,这一惊人的数字将肢体动作推到了塑造印象的首要位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比例分配并非偶然。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对于非语言信号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肢体动作往往能够更直接、更迅速地传递情感和态度。比如,一个自信的站姿可能传达出坚定和可靠,而蜷缩的姿态可能暗示着不安或缺乏自信。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梅拉宾法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不仅仅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关注身体语言的修炼。通过意识到自己的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展现出积极、开放和友好的形象。例如,学会挺直脊梁,展现出自信的姿态,不仅能让自己感觉更有力量,也能在他人眼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同时,理解梅拉宾法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当我们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能会出现不自觉的小动作,如频繁摆弄手指或抖动腿部。意识到这些动作,并努力加以控制,能够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更加镇定自若。

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梅拉宾法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肢体动作

保持良好的姿态:站立或坐立时挺直脊梁,展现出自信和积极的形象。

运用开放性动作:例如,不要交叉双臂或双腿,而是自然地伸展,传达出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加强眼神交流:但要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眼睛,而是适时看向对方鼻子附近三角区,让对方感到被关注而又不会不自在。

二、优化辅助表达

调整语气:根据交流的情境和内容,使用恰当的语气,如温和、坚定、热情等。

丰富手势:运用手势来强调重点、辅助解释,但要注意手势自然流畅,不过于夸张。

三、提升谈话内容质量

提前准备:对于重要的交流,事先思考谈话的主题和要点,使内容有逻辑、有价值。

积极倾听:根据对方的回应,及时调整谈话内容,确保交流的有效性。

四、具体肢体动作的运用

专注倾听:身体微微前倾,展示出对对方话语的兴趣和专注。同时,适当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和认同。

学会示弱:在合适的场合,如座次安排上主动让对方优先,步行时让对方右侧先行,体现出谦逊和尊重。

随时助人:密切关注对方的细微动作和表情,及时发现其需求并提供帮助,比如在对方感到炎热时主动打开风扇或空调。

五、综合运用与灵活调整

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场景,灵活调整肢体动作、辅助表达和谈话内容的比重。

不断自我反思和观察他人的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改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平时在街巷中是个让人不敢对视的狠角色,但当他跟随荆轲到了秦大殿上时,却“色变振恐”,即脸色大变,身体像筛糠一样颤抖,恐慌之色溢于言表。

从梅拉宾法则的角度来看,秦舞阳虽然没有说话(语言内容所占比例较小),但他的肢体动作(占比55%)和表情(可归为辅助表达的方式,占比38%)充分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秦王及大臣们通过观察秦舞阳的这些非语言信号,对他的状态有了很直观的判断。

这个案例表明,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信息有时能够传递出比语言更丰富、更真实的内容。人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表情等,来形成对其的印象和判断。

另外,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七观”识人法也体现了对他人进行全面观察和判断的重要性。“七观”包括: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其中既包括了通过言语交流(问、穷、咨、告等)来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能力,也包含了在不同情境下观察对方的行为表现(醉之以酒、临之以利、期之以事等)。

诸葛亮通过综合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行为举止等多个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志向、能力和品德等,这与梅拉宾法则中强调的不仅要关注谈话内容,还要注重辅助表达的方法和肢体动作等方面是有一定相通之处的。

再如,《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交流也能体现相关道理。孔子强调“察言观色”,例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做事的动机、途径以及他平常的涵养等,这需要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来实现。同时,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提醒人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语是否动听、表情是否和善(这些可能只占较小的比例),而要更全面地了解其为人。

这些古代的案例和观点都表明,虽然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梅拉宾法则,但古人已经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除了言语内容外,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信号,以及长期、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对于判断和理解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念与梅拉宾法则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多方面观察和综合判断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让我们通过一些现实案例来更直观地感受梅拉宾法则的力量。

假设在一场商务谈判中,甲方代表在阐述观点时,不仅言辞清晰、逻辑严谨(占 7%),而且语气坚定、抑扬顿挫(占 38%),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而坚定,手臂自然地做出辅助说明的动作(占 55%)。相比之下,乙方代表虽然观点也有价值,但在表达过程中,身体靠在椅背上,眼神游离,手势单调。那么,即使双方的谈话内容相似,甲方代表很可能会给对方留下更积极、更有说服力的印象。

再比如,在一次面试中,候选人 A 在回答问题时,内容丰富且有条理(7%),声音洪亮、充满自信(38%),同时坐姿端正,眼神与面试官有良好的交流,并且适时点头、微笑(55%)。候选人 B 虽然回答的内容也不错,但在整个过程中显得紧张,手脚不知如何安放,眼神躲闪。很显然,候选人 A 更有可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梅拉宾法则的三个关键肢体动作来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注倾听是建立深度连接的基石。当我们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看着对方鼻子附近三角区时,向对方传递出我们全身心投入的态度。这种姿态不仅仅是身体的摆放,更是内心尊重和关注的外在体现。它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愿意更坦诚地分享。

学会示弱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座次让先、步行让位等行为,并非是真正的软弱,而是展现出我们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适度的示弱能够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随时助人是展现关怀的重要方式。时刻关注对方的动作,在对方需要的瞬间即刻提供帮助,如在对方左顾右盼时主动询问、递上饮料或者打开空调等,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细心和体贴。这种及时的响应能够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营造出温暖和舒适的交流氛围。

总之,梅拉宾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际交往。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一法则,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和传递非语言信息,从而建立更深厚、更有质量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收获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希望我们都能将梅拉宾法则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让生活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