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质量管理弊端尽显,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智慧病案?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4-06-30 23:54 阅读量508

本文转载自医学顾事

病案质量管理弊端尽显,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智慧病案?

医学顾事红蓝融合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2024.6.7


图片发自160App

现如今CDSS的推出可以真正读懂病案、捕捉临床事件。通过跨单据、跨段落、跨文本做提取和意义表达,提供跨文书、多系统、面向复杂异构数据的智能化病案服务辅助工具。

病案,是医务人员诊疗过程的全记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与电子病历技术的发展,病案逐渐成为医院绩效考核、临床路径管理、医保付费和远程医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以DRG、DIP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以来,病案首页数据成为医院评价和医保支付的核心依据。病案首页的填写质量直接影响DRG平台数据的提取质量及后期分组质量。

从国家规章制度层面,2016年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也要求提高病案书写质量,真实反映医疗行为过程,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价值。

但在实际病案质控过程中,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段降龙谈到,随着医院病案数量增多,病案质量要求提高,传统的病案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很难适应新的形势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脱钩”。

准确率仅50% 传统病案质控存弊端

从智慧医院的要求与建设标准来看,病案管理需要从简单的质控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对书写过程的病历进行实时环节管理,对归档病案进行终末质量管理,通过信息提取利用进行病案价值升华管理。

但理想跟现实之间相距甚远。


图片发自160App

病案质量管理弊端尽显,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智慧病案?

2018年,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曾对出院病案结果进行抽检,结果发现,病案首页缺陷率高达 84.50%,缺陷项目分布在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编码、主要手术或操作编码、入院病情有无等。

特别是ICD编码,根据另外一组病案抽检结果,某院ICD准确率仅为50%~60%,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图片发自160App

病案质量管理弊端尽显,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智慧病案?

究其背后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方面,从病案管理人员来看,大型三甲医院每个月病案数量已破万,医院病案信息量巨大,而病案管理人员在人员素质和数量上严重不匹配。很多病案管理人员是转岗人员,缺少编制。

另一方面,病案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段降龙谈到,传统病案质控采取“人盯人”的事后监管方式。医疗机构设置质量控制科和病案管理科,分别负责运行病案和归档病案质量控制。每天产生的大量病案,只能依靠管理人员事后抽检。

据相关数据,医院平均抽检比例为5%-12%,跟国家卫健委要求抽检比例20%以上相差甚远。

一边是医务与临床人员工作负担沉重,另一边是病案质量无法有效提升。传统的“人盯人”病案质控模式无法继续走通。

信息化+病案质控,如何实现?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即CDSS(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DSS),一般指凡能对临床决策提供支持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医学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改善和提高决策效率的系统。

CDSS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要提高决策准确率,需要从病案开始,病案书写的越准确,推荐的辅助决策就会更精确。从外部而言,病案是医疗重要基础。无论是临床科研、医院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行业内对于智慧病案呼声很高。

根据要求,病案质量控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完整及规范性(包括书写规范和必填项目),逻辑判断(包括内容一致、逻辑匹配和医学合理性),时限质控(包括填写时限、记录时限、其他时限)和内涵质控(包括内容缺陷、依据不足、描述不全)。

对此,传统厂商主要采取规则性质控,基于字段做信息提取,能够解决简单的录入错误,如病案项的漏填、男性患者录入妇科疾病等问题。

现如今CDSS的推出可以真正读懂病案、捕捉临床事件。通过跨单据、跨段落、跨文本做提取和意义表达,提供跨文书、多系统、面向复杂异构数据的智能化病案服务辅助工具。

作为医院绩效考核、临床路径管理、医保付费和远程医疗的重要基础,病案管理非常重要。病案管理水平,跟医院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医院对于病案的管理,要基于诊疗路径或者临床管理规范做定制化管理,从而优化病案管理质量,使之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