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顾事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由于治疗经验和临床诊治的需要,中药的剂型种类众多,比如汤、酒、澧、醪、丸、散、膏、丹等在临床中大量使用的传统剂型。
其中,汤剂起效快、疗效可靠、调配灵活(可以随症逐量加减)、价格便宜。因此汤剂则是绝大多数中医大夫的首选剂型。
然而随着制剂工艺的进步,2000年左右有了一种新型饮片出现,它就是“中药配方颗粒”,或称为“中药免煎颗粒”。
这种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一种变革,它的本质还仍然还是属于中药饮片的范畴。
传统的汤剂就是中医根据中医理论配伍处方,将中药饮片混合,以水作为溶媒进行煎煮,煎熬出汤汁供服用。而中药配方颗粒,则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过水提、浓缩、干燥、制粒等制剂工艺制成,经中医临床组方混合后即冲即服的颗粒。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有企业开始了配方颗粒的研究,但由于当时政策及技术条件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生产出中药配方颗粒的成品。目前,已经有700多个品种,基本涵盖了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饮片。
那么,传统汤剂和中药配方颗粒又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传统汤剂
其组方的背后蕴含着历代中医学家的经验智慧,融合了君臣佐使的组方思维,通过共同煎煮这一步骤,有的药对可以增强药效(如麻黄配桂枝,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有的药对可以降低毒性(如生姜配半夏,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有的药对可以缓和竣猛的药性(如大枣配甘遂,可以保护胃黏膜,缓解甘遂的刺激性),更符合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用现在的科学理论解释,其原理是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络合、吸附、沉淀、增溶、助溶、水解、中和、氧化、还原、分解等,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但是传统汤剂的缺点也很明显:煎煮复杂,需要现制现用,而且不易保存和携带,因此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中药配方颗粒
相对于传统汤剂,配方颗粒则无需煎煮,只需开水冲服即可,就像速溶咖啡一样,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储存,而且,由于配方颗粒是由自动化系统分装,因此剂量比传统汤剂更精确。
但是,中药配方颗粒也有缺点,如价格较高,相同的处方,配方颗粒的价格则比汤剂的价格高出30%~50%不等,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配方颗粒没有经过共同煎煮,药效不完全等同于汤剂,因此,就目前对中药疗效的研究来讲,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告诉我们两者哪一种药效更好。
传统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疗效经过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的证明,可以说是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比较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所以哪怕在距它诞生上千年之久的今天,依然应用广泛;而配方颗粒则兴起于近二十年,目前大多数的临床研究更倾向于认为配方颗粒的疗效基本等同于汤剂,但也有少数研究表明其疗效不及汤剂。至于配方颗粒和汤剂的等效性研究,则是一项从药剂学、药理学到药代动力学的系统研究,任重而道远。
所以,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对于便捷性要求较高的人群,比如说学生、上班族、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经常出差的人士,中药配方颗粒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获得不错的疗效,又方便携带和服用。而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尤其是对于疑难杂症,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疗效方面,汤剂都是更好地选择,毕竟“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另外,有些特定处方,比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和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也应选用汤剂为宜。
总之,临床用药不可千篇一律,因人制宜方为合理用药,在选择使用传统汤剂或者中药配方颗粒时,综合考虑疗效、价格、便携性等方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得要领小资讯
中药配方颗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存在,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发展势头尤为强劲,配方颗粒在日本被称为“汉方药”,它占据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份额,畅销欧洲;韩国生产有300多种单味中药颗粒,均被纳入国民医保用药范畴;在新加坡,中药配方颗粒已经基本取代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迅速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中药基础研究的支撑,而中药基础研究成果的积累则正是一代又一代中药人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