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失眠成了许多人难以言说的痛苦。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却怎么也无法进入梦乡,这种滋味相信不少人都体会过。失眠可不是简单的“睡不着觉”,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失眠这一常见问题。
一、失眠离你有多远
失眠的定义可不只是偶尔一次睡不好。医学上,失眠是指在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情况下,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并且这种情况影响了日间功能或引发躯体不适。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成人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而且这些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同时还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情绪低落、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焦虑情绪等。
失眠的患病率相当高,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会导致结果有所差异。2017年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我国普通人群中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为15%。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睡眠受影响的人数剧增,有报道称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达到20%~45%,我国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此期间失眠患病率为29.2%。
二、失眠为何会缠上你
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涉及心理、生理、环境等多个方面。比如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疼痛性疾病、嘈杂的环境等都有可能引发失眠。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失眠的帮凶。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人体的生物钟。
那么,怎么去诊断失眠呢?根据2023年中国成年人失眠诊断和治疗指南及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分为三类,即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慢性失眠诊断标准如下表,该标准将失眠≥3个月作为慢性失眠的持续时间标准,发作频次≥3次/周失眠作为最低频次标准,同时存在≥1项与夜间睡眠紊乱相关的日间症状,并排除了仅仅主诉有睡眠质量差、醒后无恢复感的患者。
短期失眠则是指:符合慢性失眠标准中A、B、C和F项的症状,但睡眠紊乱和相关日间症状持续不足3个月的失眠。其他失眠指:具备睡眠起始困难和维持困难的失眠,但不符合慢性失眠或短期失眠诊断标准的罕见情况。
失眠患者多数伴随抑郁、焦虑和,且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同时失眠也需要与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相鉴别。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这是一类常见于肥胖中年男性的疾病,以打鼾、睡眠质量差为主要表现,同样也会出现白天困乏、疲倦等情况,这类疾病需要通过睡眠监测仪来排除,后续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个疾病。
三、科学应对失眠有妙招
面对失眠,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有许多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1)非药物治疗:包括良好生活习惯、心理调节、合理饮食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这样有助于调整生物钟,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律。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其中含有色氨酸,能促进褪黑素的合成,帮助入睡;香蕉富含钾元素,能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放松身心;燕麦含有丰富的褪黑素,能调节睡眠周期。
物理治疗相对安全无创,是失眠治疗的有益补充。经颅磁刺激(TMS)通过线圈置于局部大脑皮质对应的头皮部位,产生电流,改变神经元的膜电位,调节大脑可塑性,诱导产生睡眠慢波,增加REM期睡眠,从而缓解失眠症状。尤其是低频(≤1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手段。光照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尤其是晨间光疗,能调整内源性睡眠-觉醒周期,对部分失眠患者效果显著。声音治疗,如听舒缓的音乐、白噪音或粉红噪声,也能帮助一些人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2)药物治疗需谨慎:在医生的指导下,药物治疗是缓解失眠的一种方法。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ZDs)。
苯二氮䓬类药物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等,其中艾司唑仑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用于失眠治疗的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这类药物可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困难,增加总睡眠时间。但它的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低、跌倒和认知功能减退等。持续使用BZDs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和反跳性失眠,需逐步减停。需考虑有物质滥用史的失眠患者的潜在药物滥用风险。肝肾功能损害、重症肌无力、路易体痴呆、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禁用BZDs。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ZDs)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唑吡坦半衰期小于0.7~3.5h,能够快速诱导睡眠,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使用时应防护跌倒及异态睡眠的发生。Non-BZDs与BZDs催眠疗效类似,但是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BZDs低。由于non-BZDs半衰期相对较短,次日残余效应低,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因此non-BZDs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中医治疗有特色:中医作为我国瑰宝,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中药调理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常见的有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清热化痰等治法。例如,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常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解郁安神;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则用归脾汤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睡眠,如针刺神门穴、内关穴、三阴交穴等,能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推拿按摩也能缓解失眠,通过按摩头部的百会穴、太阳穴、风池穴等,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腹部、足底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失眠虽扰人,但并非无法战胜。通过了解失眠的原因、类型和各种应对方法,我们能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无论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还是物理治疗,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是预防和缓解失眠的关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告别失眠,拥抱宁静的夜晚和充满活力的白天,重新找回健康的睡眠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