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治疗有一定的误区,这八点需要清楚!

杜爱华医生 发布于2021-08-10 15:29 阅读量6775

本文由杜爱华原创

患类风湿湿病后,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类风湿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但许多患者对治疗有一定的误解,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具体内容如下。


8.101.png


1.害怕无效。

有些患者一旦被诊断为类风湿,就认为无药可治,是死不了的癌症,担心恐惧,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心理上先吃败仗,此时用药效果自然不理想。但是,类风湿的疗效和预后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类风湿首先要消除对疾病的恐慌和恐惧。


2.照葫芦画瓢,盲目用药。

有些类风湿病人用药无效后,看到别人用某种药治愈,他就照用了。但药效与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药品应该个体化,患者应该配合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品。


3.单用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止痛药是非甾体抗炎药,也叫一线药。该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作用,但疗效不持久,不能抑制免疫炎症,防止疾病发展。因此,必须与缓解症的药物联合使用。


8.102.png


4.单打独斗,势单力薄。

目前,治疗类风湿病的非甾体抗炎药、疾病缓解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尚未单独使用。类风湿病具有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殖性和破坏性特征,应模仿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尽快采用联合治疗方法,迅速改善症状,有效抑制疾病进展,应用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协同发挥作用。


5.滥用激素,后患无穷。

约40%~60%的类风湿患者正在使用或使用激素,并且均可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但X线片证实,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尽管症状有改善的迹象,但骨骼和软骨的破坏却在加剧。长期滥用激素也会产生许多毒副作用,甚至导致股骨头坏死、过敏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比类风湿本身更严重。但激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作用,能控制RA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合理使用利大于弊。激素多用于全身症状严重,使用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血管炎、多脏器损伤、贫血、高热、眼睛损伤等危重患者,但在病情稳定后应慢慢停止。


8.103.png


6.生物制剂非神药。

肿瘤坏死因子是类风湿病的主要原因,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起炎症,侵蚀骨骼。但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生物学可以阻止两者的接触,也就是阻止疾病的发生。但生物学不是神奇的药物,需要使用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7.看到说明书吓得不敢吃药。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等疾病缓解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程,预防或延缓骨质破坏,有助于减少荷尔蒙用量。但有些患者一看说明书上写着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很大,擅自减少甚至不敢吃。实际上,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医生也是根据患者的情况,在给予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先权衡利弊。如遵循医嘱,定期监测副作用,用药仍安全。


8.104.png


8.急于求成,经常换药。

急着吃不了热豆腐,经常换药也达不到治疗效果。几乎所有治疗类风湿的药物都起慢,疗程长。最快的非甾体抗炎药物需要3~4周才能生效。缓解症状的药物都是慢性药物,需要几周几个月才能生效。比如甲氨蝶呤需要4~6个月,环磷酰胺需要3~6个月甚至1年以上。


9.见好就收,疗效不巩固。

急性类风湿病程约为2~6个月至1年,如果治疗得当,可稳定控制1~3年。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大部分患者会在3~6个月内再次急性发作,恶化。此外,类风湿病的特点是活动期和静止期反复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进入静止期后,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弱或减轻,血沉或C-反应蛋白明显减少或恢复正常。此时,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擅自停药。


8.105.png


类风湿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关节炎症状难以自我治愈,关节周围组织受损,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活动灵活性有限的症状。严重的可能是永久性关节畸形甚至残疾。但只要规范用药,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即使病程长,卧床不起。


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的话,可以点击图文咨询向我咨询。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