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危机的5个信号!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11-18 15:09 阅读量159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抑郁症和焦虑症位居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列,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只成为口号,应该真正重视起来。

压垮青少年的4根“稻草”

1. 学业压力  

中国式教育,让很多孩子还没到起跑线就不得不奔跑,玩耍时间越来越少,桌上习题越来越多,看不到成绩便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持续性被打击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人。

2.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睦,让青少年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又如山积压在孩子身上。仅关注学业而忽略心理需求,仅保障物质而缺乏情感的支持,便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

3. 人际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更在意同龄人的陪伴,但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又往往将友谊搞砸,缺乏老师、同伴的认可与接纳使他们丧失归属感,孤独将他们浸没。

4. 心理发展规律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冲击,但心理的转变追不上生理。这一时期青少年处于探索同一性、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期,且自我意识增强,内心冲突增加,心理敏感,种种因素使得青少年成为“脆弱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重视儿童青少年

心理健康危机的5个信号

1. 躯体方面  

●  大脑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脑胀;

●  睡眠问题:神经衰弱,一点点外部刺激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多梦又早醒;

●  其他:胸闷、胸痛、心悸等,但检查心脏无器质性问题;腹胀、腹泻、胃肠道紊乱引起胆汁反流或胃液反流,出现食管反流综合征,但检查后无问题。

2. 社交与行为方面

●  人际交往退缩,疏远同伴及家人,常常独自一人,对人际交往毫无兴趣等;

●  对热爱的活动不再感兴趣,提不起劲去完成,例如突然退出喜欢的社团等;

●  性格反常,常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等;

●  行为习惯改变,暴饮暴食、容易自责、不信任他人、行为表现反常、变得冲动好挑衅、不注重个人卫生、转送自己的心爱物品、尝试自我惩罚例如自伤等。

3. 学业方面

●  学习缺乏热情、精神不足、萎靡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

●  上课走神、发呆、反应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记性差、成绩持续下滑;

●  上课无故缺席、常早退或迟到、难以完成作业。

4. 情绪方面

●  无缘无故哭泣、忧郁、恐惧、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  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烦躁冲动、反常地大吵大嚷,甚至摔东西。

5. 言语方面

●  表达出对自我的厌恶、绝望、认为生活无意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  与人交谈或微信短信中涉及死亡的话题;

●  向家人或朋友告别,甚至是“安排后事”。

孩子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如何干预

对于已经有自伤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尽快找到原因,运用有效的方法尽早加以引导。

1.帮孩子认清自伤的危害

孩子自伤只是感觉到一时的愉快和解脱,并不能意识到这样做的各种危害性。家长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自伤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

2.教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

自伤的孩子很有自卑心理,对于因评价自己过低产生自伤的孩子,家长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长处,要让孩子明白人各有所长。

3.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自伤的孩子因长期的不被理解和信任,心理上都是怯懦的。家长要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勇气,帮助孩子克服因自卑心理带来的自伤行为。

4.教孩子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

遇到委屈和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和父母诉说,也可以和好朋友谈,或者是放声的大哭。有了不好的情绪要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都积压在内心。否则,孩子就很容易用自伤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5.确保孩子的安全

当你发现孩子透露出了自己的自杀念头时,一定要认真考虑他的话,这很有可能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监护人24小时陪伴保护好孩子的生命,并且拿走孩子房间里锋利尖锐的物品,家里安装防护栏等。

6.寻求专业的支持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杀行为,必须立即寻求专业的支持。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得了心理或精神疾病很羞耻”,疾病并不可耻,要及时带孩子寻求医疗帮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