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主要指由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等引起的睡眠时间不充足、睡眠质量不佳、睡眠中容易觉醒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且影响白天活动的睡眠障碍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失眠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失眠率更高。若患者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将形成亚健康状态,并引发多种身心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率加快、溃疡、负面情绪、认知障碍等。目前,对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相互关系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
01
失眠的发生机制
失眠主要包括:
①入睡时间延长(入睡时间>30 min)。
②维持障碍。入睡后,夜间觉醒>2次或醒后再次入睡需>30 min。
③早醒。出现凌晨早醒现象,提前至少1 h;
④睡眠质量降低,包括睡眠浅,易醒,多梦;
⑤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时间低于5 h)。
⑥日间残留效应。白天伴有嗜睡、乏力、头晕、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等表现。
失眠属于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人们常在特定的情景或状态下产生失眠,如发生重大的生活事件前,则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表现,若其失眠症状未对其正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则无需进行过多干预,而若失眠者的失眠现象持续且长时间出现,且对其生活、学习及工作均造成影响,则表明其已发展为失眠症,需进行进一步诊疗。
02
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焦虑主要指对某种尚未发生的事情所产生一种忐忑不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常伴有紧张、出汗、恐惧、不安等症状;抑郁主要指自己感觉心情沉重,产生绝望、无助、无用等感受,且伴有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疲倦懒散等症状。
失眠患者常因失眠产生痛苦,加上对睡眠过度关注,并对理想的睡眠状态过度期待,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将进一步干扰患者的正常睡眠。长期失眠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约50%的失眠患者伴有精神障碍疾病。
03
影响因素
1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通常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者,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有关,其可通过书籍、网络、知识讲座、社会支持等获取更多的睡眠相关知识,提升其对睡眠的认识及了解,使其可自主调整睡眠行为、观念及习惯,进而减少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
2
社会生活因素
社会生活因素是影响失眠者焦虑、抑郁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压力大、应激事件多、静坐少动、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
3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也是造成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的重要因素,失眠患者长期受到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等疾病的影响,导致失眠不断加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其心理也受到严重影响。
04
失眠对认知的影响
认知主要指认识活动的过程,主要分为接受和评价信息、应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预测及估计三部分,认知功能主要包括失语、失用、失认、记忆障碍、执行功能减退、定向力降低、视空间功能下降等,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指介于正常衰老及痴呆之间的状态。
长期处于失眠状态时,将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等,还将降低其认知功能,进而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良好的睡眠可使神经系统功能快速恢复,而失眠患者因受到特点慢波睡眠缺陷的影响,使脑内蛋白质无法合成,并无法建立新的神经突触联系,使皮质认知的电位发生改变,进而使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失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人的注意力、警觉性、记忆力、执行功能、学习记忆等方面。
睡眠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是恢复神经系统的重要过程,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其在维持人体注意力、警觉性、记忆力、学习能力、执行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人体出现失眠现象,将可能引发多种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对失眠的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需对失眠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失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焦虑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等进行详细了解,以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