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为高敏感人群?看看这些烦恼你有吗?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8-07 09:09 阅读量112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我觉得你有点玻璃心”
“你是不是太脆弱了”

这样类似的话是否总是重复出现在你的耳边,你又是否曾一度无法控制自己过分解读他人的话语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

高敏感人群(HSP)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研究员伊莱恩·阿伦在其著作中首次正式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高敏感人群的五大感官极其敏锐,容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影响。13个只有高敏感人群才能理解的烦恼。
01
高敏感人群才懂的13个烦恼


1.如果没有睡饱觉,就无法“正常运行” 

几乎每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时候都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但和正常人相比,高敏感人群可能会比别人更容易生气、眩晕和不安。这是因为,高敏感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高耗能”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睡眠来维持生活的运转。

2.无法容忍大量噪音 

你会想去参加派对、音乐节,或是去人满为患的酒吧观看一场心仪的球赛吗?

这些提议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有趣的选择,但是高敏感人士对它们完全不感冒,甚至会因为大量的噪音而感到崩溃。

3.常常感到精疲力尽 

高敏感人群的苦恼体现在对消极事物的出现会有着和常人相比更大的反应,而这样的反应会被误以为是“没必要”又或是过于脆弱的表现。

高敏感人群对于刺激的敏感性高于常人,或许普通人并不能体会到这样一种瞬间被击中内心无法控制自己从而鼻头一酸的感受,但起码对他们的控制不住“崩溃”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谅解。
4. 容易“想太多”

高敏感人群总是先为对方考虑而把自己放在其次,担心他人的情绪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从不在有他人存在的场合里崩溃,当被他人无心的一句话伤害到的时候也不敢直接表露,又或是强忍着泪水,生怕因此被冠上“玻璃心”的头衔。

5.容易受到暴力刺激 

你能接受那些带有大量血腥和暴力场景的电影吗?

高敏感人群给出的答案通常是——不。这是因为高敏感人群对于暴力和残忍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本能反应。即便他们知道电影里的都是假的,但是这些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还是会令他们感到强烈的不适。

6.很难“向前看” 

高敏感人群通常很难放手,那些情感上受到的伤害,无论是被侮辱,还是分手的感受,总是会一直跟着他们。

7.不适应改变 

你在新地方吃饭,或者做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的时候,会焦虑吗?好不容易习惯的日程安排,如果突然需要改变,你会不会感到很不适应?高敏感人群在新环境中摸索时,通常都会觉得费劲。

8.不善于应对批评 

高敏感人群往往表现得情绪化、容易心软,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被更细心地对待。有时候批评他们、对他们大声讲话、或是因为任何事对他们不满,还是会把他们伤得很深。

9.在高压下表现不好 

你是否听别人说过“压力能让我做得更好”?但高敏感的人做不到这样。通常来说,紧逼的截止日期和类似的事件压力只会让高敏感人群感到极度焦虑:他们讨厌急着做某事或是同时做好多事,他们更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并专注地投入到他们正在做的那一件事中。
10.容易被打破底线 
高敏感人群比大多数人更有情感意识,所以他们会更快地对某人的情况感到深深的同情。因此,为了让别人开心,他们常常会同意做那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11.总是给自己最严苛的批评 
高度敏感的人,很难面对自己的失败。他们会对每一个错误感到自责,并给自己设立高到难以想象的目标。
12.对独处的需求很高 
高敏感人群不能和其他人长时间地待在一起,这对他们来说常常是难以忍受的。这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层次太深了,他们需要时间休息,并从他们消耗的精神和情感能量中恢复过来。
13.常常被误解 
高敏感的人常常觉得自己被身边的人误解了?这是因为人群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高敏感人群,所以其他人很难理解高敏感人士的感受和观点。而且,许多人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性格特点,它并不像决定晚餐吃什么那样,可以自己选择。
02
高敏感体质的人,要如何提高幸福感
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对12名具有高幸福感的高敏感者进行了定性研究。从他们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到,高敏感人群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努力快速提升。
❶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肯定自我的价值是一种深层次的信念。许多高敏感者在仅仅知道这个概念后,就已经大松一口气。因为他们的“自我”得到了更精确的解释,这促使人们进行更好的自我接纳。
❷明确会引起自身不适的因素
由于高敏感人群的洞察力较强,擅长发现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因此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明确会引起自身不适的因素,并有效地规避,能够大大提升高敏感的幸福感。
❸找到提升幸福感的来源
拒绝emo,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源泉。在研究受访者的叙述中,他们的幸福感大多来源于平静和放松的状态,如学会进行独处和放松,调节自身的情绪,平衡工作与生活,寻求生命的意义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