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儿童抽动症,还给孩子一个幸福成长的童年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8-04 17:25 阅读量331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1

抽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病率高不高?

抽动症主要分短暂性(病程>4周)、慢性(病程1年以上)以及多发性抽动症(TS)三大类。

抽动的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常比发声性抽动早出现数年,但也有极少数儿童先出现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咬唇、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表现为更精细的动作,如不时做怪异手势等。

2

抽动症对孩子和家庭

会造成怎样的损害?

抽动症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功能损害,但抽动的行为往往易受他人关注,如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造成儿童多方面的功能损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另外,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抽动还会引起儿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变差。

3

造成孩子抽动症的原因有哪些?

一言以蔽之,抽动症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心理和环境的紧张因素,譬如不良生活事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被挖掘出来,当这些因素一直存在,儿童的抽动症往往是好转后又复发,将难以得到根治。

4

怎样诊断抽动症?

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精神检查,同时做一系列神经心理行为测试、脑电图检查。

5

抽动症容易共患哪些疾病?

研究发现79%的抽动症共患其它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儿童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一对孪生兄弟,其患病率高达50%,即一半的抽动症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症共患强迫症的概率为33%,其它还有共患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等。

共患病的存在使抽动症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治疗上也更加困难,造成的功能损害更加严重。所以,从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评估和发现抽动症的共患病,综合性并有主有次地解决问题。

6

治疗儿童抽动症有哪些误区?

治疗儿童抽动症,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孩子、家长、老师和医生四方面的积极配合,医生要树立“从源头上寻找和解决致病因素”的正确观念,家长、老师乃至儿童本人要科学了解和认识抽动症,避免陷入误区,使抽动症对孩子的危害增加。

【常见误区】

  • 对孩子抽动表现过度关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

  • 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企图让孩子“听话”,使孩子更加紧张、焦虑和自卑。

7

治疗儿童抽动症有哪些方法?

如何达到有效的治疗?

治疗儿童抽动症一定要从源头上入手,医生、患儿、家长、教师多方面密切配合,积极、认真、细致地寻找和发现家庭、学校环境心理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源头上去除致病因素,方有望从根本上治愈儿童的抽动症,并遏制共患病的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功能损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咨询、生物反馈、行为治疗、团体治疗等多种手段。儿童抽动的治疗是多元化的。当我们发现某些紧张因素引起抽动时,首先是消除紧张源,让儿童放松,而不是急于用药、针灸、推拿等,却不去寻找诱发因素。

其次,我们要劝导家长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保持镇定,不要自身情绪紧张影响孩子,更不要不时提醒孩子的抽动,这样对孩子抽动的主观控制很不利。

再者,医生在用药方面,视病情而定。家长务必遵照医嘱,规范治疗。达到最佳治疗的关键是深入挖掘和找到环境紧张致病因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一步步训练儿童有效控制抽动行为的能力。

文献记载许多最终成功战胜严重抽动症的患者经历,都是正视自身障碍、寻求医学帮助、主动改善环境、正确积极训练、获得自我控制技能的艰辛过程,在战胜抽动顽症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