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当「精神疾病」和「哲学」碰撞,就会引发一个有意思、却颇有争论的话题:
为什么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时候总能说出非常有哲理的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认为的「精神病患思考的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二者讨论的哲学范畴不同。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你误解哲学了,同时,你也误解精神病人了。
但为什么在大家眼里,总觉得精神病人爱思考「类似哲学相关问题」的行为,却是有迹可循。有以下4种可能性:
▶默认模式网络(DMN)
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会在被动休息和精神神游期间,依然处于活动状态。抑郁情绪或抑郁症,与DMN的紊乱直接相关。
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常人,抑郁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更活跃。其常和艺术天赋、文艺的想法、创造力、想象力有关,活动时,通常涉及思考他人,自我反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思维方式
1.强迫思维
强迫障碍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体现在强迫思维上。
2.抑郁性认知
精神病人多认知受损,虽然大多病患有时会用哲学经典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肆意输出,焦虑、绝望、抑郁、悲痛……而症状缓解后,一般再无同样的想法,或是不再纠结这些看似「类哲学」的问题了。
3.超价观念、妄想
超价观念属于思维障碍之一,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通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而妄想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牢固的信念。
4.现实解体
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会有一种外界变得不真实的感觉。他们会感到周围事物变得模糊不清,毫无生气,觉得一切都仿佛隔着一层东西,像假的一样。这种现实解体,会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玄学」之感。
▶需求层次
精神病人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更难得到关注和认可感,也缺乏归属感,时常处在重重矛盾的大网中难以脱身。现实不如意,会转而追求精神层次的解药。
▶人格特质
抑郁、神经质、高敌对性、自卑、疑病等个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哲学倾向」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