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也开始抑郁了?深度剖析抑郁逐渐低龄化的原因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7-16 16:44 阅读量282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年纪越来越低,多为14~18岁的青少年,甚至还有八九岁的孩子。

整体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有了提升,但是病耻感仍然围困着很多家庭。有的孩子在就诊前就曾主动提出看医生,但被家长认为是“矫情”、“作”,直到自伤行为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抑郁症在走向低龄化的过程中正在面临的问题。

01

抑郁症呈低龄化趋势

如今,抑郁症呈现低龄化趋势,低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的影响。

一些父母觉得孩子出现敏感、情绪崩溃是“矫情”作怪,甚至在孩子要求去医院看诊的时候加以阻止。

孩子每次说要抑郁了,快疯了,甚至不想活了,可是父母却还在问这次考试要考多少名,要提高多少分。

02

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抑郁

互联网带来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新危机”。美国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互联网以及由此引发的睡眠短缺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自杀倾向。

长期沉迷于游戏、社交平台、短视频软件的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亲情、友情亲密关系维系和修复能力。有低龄网友称,“虚拟世界中越是狂欢,下线后越是落寞。”因为互联网占用了孩子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们没有朋友,只有陌生的连接,没有倾诉对象,只能压抑情绪。

另外,由互联网引发的网曝也是导致孩子患抑郁的因素之一。网暴别人的青少年,在现实中往往没有太多朋友,倾向于网上打游戏,在网络中谩骂别人,说出各种各样难听的语言,有时自己骂得不过瘾,还要召集一群人一起骂。

03

困在病耻感里的家庭

尽管抑郁症被形容为“精神上的感冒”,但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进精神疾病相关科室就诊,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一大“绊脚石”。

“如果承认自己孩子有抑郁症,那么别人会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甚至整个家庭。”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母亲如是表示。

的确,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大家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

【温馨提示】

要消除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鼓励患者主动就医,首先要全社会正视抑郁症,提高公众对此疾病的认知,同时帮助理解抑郁症患者,积极向患者营造一种社会接纳的态度,进而消除患者的社会歧视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