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会遗传吗?其诊断标准是怎样的呢?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7-09 13:48 阅读量237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代表抑郁和躁狂发作患者在发病期间出现过躁狂和抑郁,或者反复出现躁狂发作,抑郁期间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行为活动减少,躁狂发作时表现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兴趣增加,行为活动增多!

经常有夸大观念,可伴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等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焦虑症状,也可与代谢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以情绪稳定剂为主,足量足疗程的治疗,预后效果好。

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首次发作常在20 岁之前,终生患病率为 1.5%~6.4%。


01
遗传和双相情感障碍

根据2009年的一项综述,有亲属患有这种疾病的成年人患病风险平均增加了10倍。如果患有这种疾病的家庭成员是近亲,则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你比其他亲戚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人类的大部分疾病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不仅是精神疾病,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也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留心,往往可以发现一个家庭里面可能有多个人得高血压、冠心病。所以双相情感障碍和遗传因素有关系,如果父母中有一个人有这个病,孩子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要高一些。

02
双相情感障碍的其他危险因素和诱因

除了遗传因素,研究人员认为双相情感障碍还有其他风险因素。

大脑结构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相关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多种神经递质,包括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等功能异常与心境发作有关;细胞膜离子通路(如双相障碍患者钙离子通路存在功能改变);双相障碍患者也常出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性腺轴等神经内分泌异常改变。

炎症细胞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也参与了双相障碍的病理过程。

环境因素

压力事件常常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或开始。这可能是与工作或个人生活相关的高压力事件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可能遭遇过生活事件,也即受“刺激”后诱发起病。因此,对于一些易感人群来说,应尽量避免扰动其情绪的事件,包括大喜大悲大怒大惊之事。

季节性因素可能引发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特别是从冬天到春天的变化,是一个强有力的触发因素。这是因为白天日照时间的快速增加会影响松果体。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抑郁和躁狂的发展。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可能遭遇过生活事件,也即受“刺激”后诱发起病。因此,对于一些易感人群来说,应尽量避免扰动其情绪的事件,包括大喜大悲大怒大惊之事。

其他诱因还包括大量药物或酒精滥用以及睡眠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在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触发。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那些在生物学上就有这种倾向的女性身上。然而,妊娠本身通常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根本原因。

03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发展的平均年龄约为25岁。然而,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有些人在孩童时期就出现了最初的症状。另一些人在成年后才出现最初的症状。得到正确的诊断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这是因为人们可能把它误认为是另一种疾病,或者没有报告他们的症状。

医生可能会使用几种方法来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 检查病史和症状。

  • 完成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这可能包括问卷或者让患者记录下自己的情绪模式。

  • 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采访他的家人、亲密的朋友和其他经常见到的人。

  • 精神心理专家面诊评估,结合全面精神心理测评,仪器检查。

04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针对精神心理病因,一对一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穴位治疗 、康复指导。

一些药物能有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有效的咨询形式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同伴支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