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你是不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7-08 16:08
阅读量456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担心给领导留下不上进的印象,所以小痛小病从不敢请假;遇到冲突,哪怕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因为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而妥协;为了维护心中的“正面形象”,许多人自发自觉地去做不想做的事,事后却又抱怨生活太苦......
这种拧巴的状态最近有了一个新名字——“好学生心态”,而这群人,也被称为“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在学生时代,一个人优秀与否,似乎只有分数这一项衡量标准,而埋头苦读确实能让成绩优秀起来。于是很多人误解了吃苦的意义,认为吃苦就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大后渐渐发现,吃苦并没有带来好结果,反而长期置身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既需要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意志力,也需要张弛有度的弹性,单纯做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努力的好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小时候,好好学习是为了迎合父母老师的期待;长大后,好好工作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好像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某一项调查发现,在大一新生中,有 30.4% 的人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 的人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学生会产生放弃生命的想法。还有的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在别人看来,他们无疑都有着最为光明的未来。
可就是这样的人,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徐凯文医生将这种症状称为“空心病”。一直以来,好学生们习惯走别人设计好的路,一旦没有父母学校的规划,就瞬间置身茫茫荒野,不知道该从事什么工作,该往哪里走,甚至连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丢失了。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也不应该只有成绩一项标准,还有善良,孝顺,勤奋,思维活跃,情商美商高,口才好,肢体灵活......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点,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不至于坠入内心的空虚。在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里,网友小希的讲述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我习惯于尽可能压抑自己每个细小的需求。”走在街上,忽然觉得路边书店很有意思,想停下脚步逛逛,又觉得算了,可其实我并没有要紧的事情做;想让室友熄灯,又觉得亮一点我也能睡,只是慢一点入睡而已,算了吧;上课想上厕所,其实说一声老师就会让去,但忍着总是更好的,也没什么大事;晚上下班点了外卖,明明可以送到家门口,却接到外卖员的电话,让下楼去取,算了,下去一趟也没什么......
不计其数的“算了”堆砌成一个个压抑个性的“好学生”,他们希望自己做到更“好”,更“省心”。比起麻烦别人,好像牺牲自己的时间、舒适、和快乐总是来得更容易一些。很多时候,越讨好越得不到尊重,反而有点脾气和态度,才能不让别人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