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这几点,可以帮助抑郁症孩子更快康复!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7-05 10:25 阅读量343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孩子患了精神心理疾病,很多父母本来以为带孩子看医生就行了,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孩子的病情还是反反复复。父母更加焦虑、无助,孩子也感到很绝望,讲起康复路线图,他们是毫无头绪,“这个病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其实,父母只要找到适合孩子和自身家庭的康复路线图,同样也能帮助孩子逐渐走向康复!

可是,很多父母在这一点上卡住了,怎么找康复路线图呢?怎么判断到底是否适合孩子和家庭呢?


01

寻找合适的康复路线图,做到两个必选项

第一:父母要及时学习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知道孩子被诊断的疾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患病。

第二:父母要尽快进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这一点能帮助孩子明显缓解病情,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那具体来说,父母要学习哪些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首先是病因,父母要深入地看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和本质。

其中,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患者遭受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如果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是因为患者经历了慢性应激,长期的心理压力逐渐导致了抑郁症症状。

而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不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经历慢性应激,他们还有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最常见的是反复受到过度夸奖。

而所谓的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海马体受损等等,虽然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都会出现,但这不是患病的根源,而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说长期的慢性应激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发病机制的中间环节。

至于遗传因素,尤其是很多精神科专家说“双相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这个数据让很多患者家属非常恐惧,简直晴天霹雳,甚至整个家族都会笼罩在黑暗之下。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父母要学习的知识还要更多一些。因为孩子很有可能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泛双相化”的患者。我们认为,这部分患者更适宜的诊断应该是“抑郁症伴有激越状态”,当然,这在临床中仍有争议。

最后,因为青少年、学生患者面临着能否正常学习、跟上学业的问题,而他们因为患病,学习状态往往会大受影响。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一学习就烦躁,甚至无法坚持上学。

如果真的希望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父母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主动地用高效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当我们了解的科学、深入的知识越多,所处于的认知层次更高,我们就越容易恢复冷静和理性,免于恐惧,更容易纵观全局,更好地找到康复路线图。

02

选择与尝试几个主流的治疗方式

精神科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患者家庭来说,药物治疗是最经济、最可行的治疗选择。父母最好先了解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基本机理,常见的精神科药物(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镇静安眠药等)的作用。

关于精神科药物治疗,我还想再强调几点,避免患者及父母产生误解。

很多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按照神经递质假说,其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海马体体积和功能得以调整,情绪症状会有所好转。

而且,抗抑郁药还有明显的心理安慰剂效应,这也是病情改善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和所就诊的精神科大夫很信任的话。

所以,如果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及时服用抗抑郁药是更理性的选择,大家不要对此盲目排斥。

精神科物理治疗

比如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等。在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紧急时,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这是其积极意义。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中,有部分原因是MECT导致患者出现了短暂的记忆障碍,患者对过去痛苦的经历记不清了,情绪好转。但数月之后,这些记忆会逐渐恢复。

所以,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父母要利用好孩子情绪改善的关键时期,为孩子寻找其它治疗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维持情绪稳定。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无论是三甲医院,还是主流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目前主要使用的主要是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精神动力学派)、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本主义流派。

整体上说,在这3者之中,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效果是最明确的,包括现在国外非常流行的正念疗法、辩证行为疗法(DBT),尤其是对于病情轻度到中度的、理解能力较好的患者来说。如果能找到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那就更好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