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强、永不放弃、独立自主、情绪稳定得几乎像个木头人,背后环绕金光闪闪的「Tough Guy」光环。
心理学所说的内心强大,对应「心理韧性」这个概念(resilience,构词元素意思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也译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有效应对、适应并从中成长的能力。
究竟是什么让人「更有心理复原力」?
今天,我们聊聊「心理韧性」的 6 个保护因素。
01
当一个人正在承受很大压力时,这些基本的生活秩序往往首先被抛弃。比如牺牲掉睡眠,放弃吃饭,房间很脏很乱……有时即便一个人「休假了」,并不意味着 ta 在「恢复」。因为 ta 可能整个假期都在思考工作相关的问题,忙到一刻也停不下来。
过度疲惫是心理韧性的对立面。一个有心理韧性的人,总是愿意找到那些让自己被善待和关爱的事,给自己「恢复」心理弹力的时间。
问自己:
▨ 我对自己好吗?
▨ 我的生活平衡吗?
▨ 我是否制定了自我照顾的计划并且正在执行?
02
「独立、不求助、不依赖」我们对内心强大的第二个误解。
心理韧性强的人,不仅愿意依靠自己,也与愿意依靠周围的人,以及建立强大和具备支持性的联结。
问自己:
▨ 我可以联系谁,谁会倾听、理解并帮助我?
▨ 谁或什么是我的资源?
▨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朋友身上,我会如何帮助他?
▨ 我是否在保护自己免受消极的人、地方和事物的伤害?
03
心理韧性高 ≠ 不受情绪困扰。
心理韧性不是一种麻木的状态,韧性强的人也会体验各种各样的痛苦。所谓「乐观」,不是对负面情绪的否认和回避,而是在接纳的基础上形成的。
心理韧性强的人,会接受挫折带来的情绪,同时对失误原因及未来如何改进感到好奇——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持有「自我同情」的态度。
问自己:
▨ 我感觉如何?
▨ 我的想法是事实还是意见?想要还是需要?
▨ 我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的?反对它的证据是什么?
▨ 我现在准备好再迈出一步,变得更有韧性了吗?
04
通常来说,逆境+信念=后果。韧性是一种看待困境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自己的脑海中制造或夸大压力源。比如反复思考一件小事,让自己发疯,直到觉得这件小事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将逆境视为一种不可逾越的威胁,潜在的创伤事件就会成为持久的问题。人们的心理变得更不灵活,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临床心理学家 Bonanno 说。
问自己:
▨ 我是否将我作为一个人的身份与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区分开来?
▨ 有没有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
▨ 我过去成功使用过哪些策略,现在依然有帮助?
▨ 是否有任何其他原因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05
Werner 的研究显示,有一个相当大的因素可以预测孩子的心理韧性:「内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即:ta 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是自己成就了自己,而不完全被环境左右。
在「内部控制点」的量表得分中,韧性强的孩子显著更高。
一个更内部的控制点,不仅与感知到更少压力和表现更好有关,而且将你的控制点向内转移,会导致心理健康和客观表现的积极变化。就像练肌肉一样,韧性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
问自己:
▨ 我最看重什么?
▨ 我的选择符合我的价值观吗?
▨ 在这种情况下,我无法控制的事情是什么?
▨ 我可以控制哪些事情,我将如何做出更好的改变?
▨ 一年后这会很重要吗?十年后呢?
06
与韧性有关的外部环境资源也很重要。比如你从小在什么环境中成长起来。
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温暖的家庭氛围、支持性亲密关系、良好的角色榜样、安全的学校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外部保护因素对维持心理韧性至关重要;还有研究发现,约 50% 的韧性差异可归因于潜在的遗传因素(Amstadter,2018)……但这些特定因素均不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就是作为心理韧性的预测力较弱)。
而且说白了,基因遗传、文化背景、养育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运气成分很大(毕竟咱也没有选择权)。
简而言之,韧性值得培养,但它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一尤其是那些你作为个人很难控制的因素,比如种族歧视、阶级差异……在这类深刻而持久的创伤中,单靠心理韧性也无法保障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