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该快乐无忧,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5-15 08:58 阅读量292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2022年10月份公布的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也表明,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据最新流调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方面的问题诊治率只有10%左右。专家表示,“此次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最大成绩是能够唤起社会公众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有一个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到了80%,那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成抑郁孩子有身体不适或非器质性疼痛,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常被忽视

  孩子本该快乐无忧,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专家指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忽视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而研究表明,除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亲子冲突等主要原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创伤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这些“非典型”因素较为隐蔽,更需要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比如人在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痛苦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如头颈部钝痛、胸闷气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在医学上称作“躯体化症状”。国外有研究发现,就诊于儿童心理门诊20%的儿童有功能性躯体症状,这常常是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但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遗传、童年创伤、“早熟”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儿童青少年抑郁

  “如果两系三代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孩子患病不可忽视遗传因素。患有抑郁症的一级亲属中,遗传比例高达40%。”专家介绍,抑郁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就越高。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抑郁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到四倍,并表现为发病低龄化、病情较重等特点。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抑郁症,子女患病概率在10%~13%左右,堂兄弟姐妹(二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在2.5%。

  另外,创伤性事件也是诱发抑郁的重要潜在因素。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刊文显示,童年创伤占抑郁风险归因54%,约46%的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经历过严重创伤(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过度控制以及忽视、留守等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且童年创伤增加自伤、自杀和攻击等行为发生的风险。

  专家介绍,青少年患心理疾病也有其共性,“早熟”可能是患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他们可能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如互联网等),有了很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了解的一些东西。我们总说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但是早熟的孩子会从一些无意之举就能看到一些、读懂来自父母这方面的压力。

治疗孩子抑郁不能仅依赖药物,家长的理解和帮助更重要

  青少年该如何预防心理疾病?

专家表示,青少年对自身认知不成熟,家长应了解和重视心理疾病,日常可通过心理自评量表及时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推荐3个(心理自评量表),一个是9个条目的患者健康问卷(评估抑郁)“PHQ-9”,还有一个评估焦虑的“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再加上一个睡眠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带他去找专业医生做心理评估。

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药物对其成长发育是否有副作用?

专家特别提醒,药物只是起到一定作用,家长不能寄希望于药物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且目前8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接受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改善孩子周遭的客观环境,例如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更多的良好互动等,再遵循医生的相关指导,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温馨提醒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肯定孩子为摆脱不良情绪所做的努力,并帮助孩子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