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经历重大挫折时,往往容易产生应激障碍。
在小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经常会受到伤害。当个体遭遇伤害后,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心理阴影会以某种方式内化为人格,形成一种因为受过伤害而产生的特殊的人格存在。在与这类人相处中你会很容易感受到,他们不怎么信任别人,对社交也没有多大的热情。
目前焦虑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1.家庭关系
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很多焦虑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差,家庭成员间疏离。
不少焦虑患者的家庭氛围倾向于挑剔、指责、抱怨、不愿担责,家庭价值观倾向于“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灾难化”、“极端化”的极端思维方式。
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可能会把冲突传递给孩子,阻碍个体的发展成熟。比如:婚姻冲突和父母离婚都会可能引发孩子焦虑。
父母在决策行动中难以达成一致行动,让孩子持续暴露在高冲突的环境里,他们的焦虑水平也可能会持续。
2.父母养育方式
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引发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而且可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过度保护
一些父母过分夸大外部世界的危险性,抑制孩子的独立探索,这可能强化或维持孩子的焦虑,让他们产生对自己世界的不可控感,更倾向于选择逃避。
过度批判
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批评和否定,缺少共同观察、分析和讨论,家庭对错误行为缺乏温暖和接纳,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不能犯错、犹豫不定的思维模式,进而可能会诱发孩子的焦虑。
3.父母的焦虑
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通过观察和经历来学习父母焦虑的心理信息,从而导致自身的焦虑。
儿童从环境中学习焦虑和恐惧反应至少有以下三个途径:
直接的消极体验:例如,被狗咬了而产生对狗的恐惧。
错误的忧虑:例如,负面地感知情境,但这种负面情绪并没有直接证据来支持。
间接感受:例如,目击或被告诉某物是危险的。
不同病因和类型的心理障碍表现也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各种怪异的想法和异常行为;双向情感障碍会一会儿亢奋、一会儿抑郁,好像不是一个人;而癫痫精神障碍是脑部受损,会情绪变化无常;严重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力方面会低于同龄;轻性的心理障碍,例如焦虑症、强迫症等,除了情绪上不稳定,还会出现身体不适、疼痛等。
首先需要锻炼,提升幸福的能力。提及现代青少年群体日益下滑的幸福感,我院心理学专家姚青青主任有很好的建议。
她认为,幸福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心境。要学会培育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包括梦想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及传递幸福的能力。
一、要学会照顾自己,越忙越要抽时间照顾好自己,越忙越要运动,越累越要放松,这是幸福的生活定义。
二、要善于享受亲密关系,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家人、与朋友相处,把学习、烦恼放到一边,用一颗发现美的心与周围人相处,学会心存感恩,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赞美别人。
三、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而不是父母替代。
四、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的稳定性直接可以暴露一个人内心的宽度和你对事物理解的程度,一个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这一生基本上过的不会差。
以上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的全部内容了,希望通过上述的相关讲解,能够让你大致了解心理障碍这种精神心理疾病。
发现孩子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善于听取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信心,这样孩子越来越自信,心理障碍问题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