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疾病一定要找心理医生?

姚青青医生 发布于2023-04-20 09:22 阅读量226

本文由姚青青原创

为什么心理疾病一定要找心理医生?

有这样一位患者,抑郁症兼强迫症,几年都没有好转,让这位患者感到很绝望。声称自己将会一直抑郁下去,将永远不能停止思维反刍(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思维特点)。

TA已经38岁了,永远错过了和一个异性建立有意义关系的机会,对未来TA感到特别绝望,觉得自己注定孤独终老。特别是预计到TA的自我批评、注意力缺乏、后悔将永远、持续陪伴着TA,这将使得TA难以承受,律师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未来可能穷困潦倒。

 

由于这个患者已经出现抑郁症状多年,最近刚开始服用药物,TA的诉说和强烈的无望感,很容易让家人、朋友、医生对TA的无望感产生认同。但是,心理医生知道,要避免被来访者带入这种误区,也知道采用适当的认知疗法,可以把TA的绝望预测当作有待被加以检验的假设。

 

例如,在咨询过程中,当发现TA的心情有所好转的时候,当TA的脸上有笑容的时候,以及TA开始挑战负性想法的时候,医生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些证据来检验TA认为自己的情绪始终会是负性的观念和判断的歪曲性。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自我批评,心理医生会把TA的自我批评和后悔性陈述作为一种假设,帮助来访者进行识别,并看到其他可能的选择。

 

思维反刍,是抑郁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思维反刍的存在会延长抑郁发作的时间,使得抑郁症容易复发。存在思维反刍的患者常常认为思维反刍可以让自己想得更清楚,对事物更有把握,或者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但实际上思维反刍使得个体疏远了奖励性更强的、更积极的行为和活动,导致了孤立和被动。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检查思维反刍的本质,找到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代替这种自我击败的方式。

与这位患者的抑郁症相伴随的是,TA还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TA的强迫性人格特质,让TA习惯于怀疑,追求完美,要求苛刻,习惯事后猜测、审查。

因此每当做决定时,TA将不可避免的怀疑,因为TA非常容易地就能看到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种特质对TA做律师很有帮助,早期曾帮助她成为一个不错的律师,但这种特质也使得TA的日常生活、情感之路变得困难。

心理治疗过程中,除了努力帮助TA改变思维习惯,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具体意思也要对TA指出,TA恐怕得接受一定程度的怀疑和苛责作为自己认知方式的一部分。

经过训练,TA开始能接受自己的强迫性怀疑是“与生俱来的”,是作为一名优秀律师的品质,而这种怀疑对真实世界也不会产生任何扭曲。

另外,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因为自己处于抑郁心境而批评自己,他们会这样说“我不应该感到抑郁”,或者“我应该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被锁在一个自我循环的认知圈里,“我感觉到抑郁,是因为我批评自己;我批评自己,是因为我感到抑郁了;我感到抑郁了,是因为我有抑郁症”。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帮助抑郁症来访者认识到:其本人并没有选择抑郁症,抑郁症常常是一个生物学过程,自我批评并不会有助于任何人从抑郁症中摆脱,对抑郁症负责就意味着接受抑郁症这一事实,从而去寻求帮助和治疗。

患者表现出来的无望感、回避、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抑郁症的表现。在接受到正确、良好的心理治疗之后,患者基本都可以达到正常生活的状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