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胃肠道疾病

吴华龙医生 发布于2022-05-25 21:58 阅读量265

本文由吴华龙原创


图片发自160App


失眠与胃肠道疾病的渊源由来已久。自古中医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意思是说,有胃病或胃肠不适的人,容易失眠。而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失眠与胃肠道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失眠患者的各种伴随症状中,胃肠道功能异常占有较大比例;反之在罹患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中,失眠也很普遍,可见两者联系之紧密。 

人体在睡眠期间,消化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食管蠕动幅度下降,吞咽频率减少(从醒时的25次/h降低到睡眠时的5次/h),唾液分泌量降低(从醒时的0.5ml/min下降到睡眠时接近0ml/min),导致胃酸倒流,从而增加食管炎的风险。研究表明,胃电循环的振幅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中下降,并在快速眼动(REM)睡眠中恢复,胃酸在晚上十点至凌晨两点分泌达到高峰;小肠运动在睡眠中也会减少;与排便有关的结肠高级蠕动收缩也显著减少,且在NREM睡眠期间几乎消失。然而REM睡眠与增加的结肠压力有关,为了在睡眠中保持大便的节制,肛门内括约肌保持主动的压力,不受外部括约肌活动的影响,肛管压力仍然高于直肠压力,从而抑制排便。 

失眠与胃肠道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脑-肠轴实现的。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肠道和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胃肠道免疫系统、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微生态。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罹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通过脑-肠轴的作用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同时消化系统在睡眠过程中也会发生明显的生理改变,两者相互影响,造成各种睡眠紊乱。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