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冠心病

吴华龙医生 发布于2022-05-25 21:55 阅读量279

本文由吴华龙原创




图片发自160App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于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一半以上的心源性猝死为冠心病引起,有些患者猝死发生在夜间,第二天凌晨才被发现。其中,长期失眠是引发冠心病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失眠与冠心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项美国心脏协会的调查研究显示,失眠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48倍。 

人处于正常睡眠状态时,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此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荷减低,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状态,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反,长期失眠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受到影响,可增加儿茶酚胺(特别是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加快、新陈代谢增加,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增大血小板的黏性,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导致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成为一些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危险因素。 

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及炎症因子增加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支配和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失眠患者以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为主,交感神经功能活动相对亢进。研究显示,急性睡眠剥夺时,个体会出现舒张压升高、肌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皮质醇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互相叠加,最终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失眠也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脏血流灌注量增加,诱发冠心病的发生。最新研究显示,失眠刺激免疫炎症因子,使得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症因子升高,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 

整体而言,睡眠时间与冠心病的发病呈现U型关系,睡眠时间过短(<7h)或睡眠时间过长(>9h)都会引起冠心病的高发;而良好的睡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每晚睡眠7h以上的人,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5%,其中致命性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8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