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高血压

吴华龙医生 发布于2022-05-25 21:52 阅读量153

本文由吴华龙原创


图片发自160App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脑卒中(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且死亡率为正常人群的1.2倍。因此,寻找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于个体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失眠会导致血压异常波动甚至高血压。数据显示,长期失眠可使高血压发生的风险升高2倍以上;如果同时伴有睡眠时间缩短(夜间睡眠时间小于6h),则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可升高近4倍。 

长期失眠的人群存在一种生理性高觉醒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生物学基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而这些改变会损害心脏结构、冠状动脉和心脏传导系统,是患者发展成为高血压的重要原因,所以长期失眠引发的体内内环境变化就会造成血压升高。其中入睡困难是影响高血压发生的最为关键的睡眠问题之一。有报道称如果躺在床上14min以上还没入睡,那么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3倍;若是躺在床上17min还没睡着,那么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4倍。 

其他的睡眠问题,如早醒、睡眠片段化、醒后仍有疲惫感等也会造成血压的异常波动,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同时,高血压患者也有更高的失眠风险,反过来又会升高血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学者还提出“应激-素质模型”来解释失眠和高血压的发生,它假设生物学特性(素质)与环境影响(应激源)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出现。用于失眠的应激-素质模型即为Spielman等提出的“3P模型”,它可识别失眠发生和维持的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持续因素。虽然应激-素质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失眠症的发生和维持,但它并没有充分解决可能导致失眠和高血压之间关系的机制。而Buysse等提出的失眠神经生物学模型认为,失眠是由于非快速眼动睡眠中促觉醒的神经通路激活引起的。该模型可能对解释睡眠状态感知错误(即脑电图提示睡眠,但患者认为自己未睡着)特别有用,也有助于解释失眠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因为促觉醒的神经通路也可能参与了血压的调节。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