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洗手,下楼后又上去看看是否锁门,总怀疑车没有锁好,在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生活状态下,你是不是会有些强迫自己的行为,究竟需不需要去看医生?
如果这种强迫行为很轻微,没影响到正常生活,也不会产生焦虑心理,就没什么大事儿。而强迫行为导致心理焦虑不安、烦躁不已,明知道不适宜做一些行为,还是控制不住偏要做,就要考虑是否为强迫症作怪了,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郭俊花这样解释。
从临床看,一般的强迫症有两个强迫的主角,一是强迫思维,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怀疑、回忆等,特别是不停地想惊险镜头,如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看到刀、筷子之类的利器就想伤人,开车想撞人,说话想骂人。
虽然明明知道不对,内心也承受着道德的谴责,可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在纠结中痛苦不堪。
二是强迫行为,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影响生活的,还是控制不住去做,自己非常痛苦,典型的有两种:
不停地清洗
怕脏,不敢碰公共场所的东西,不敢碰别人碰过的东西。要是碰到了就反复地清洗,甚至用消毒药或酒精,总是担心万一手没洗干净,带着那么多病菌怎么办,这一洗就几个小时,甚至手都洗破了,停下来就焦虑不安浑身不舒服。
不停地检查
总是担心自己的事没做好,走路的时候万一丢了东西怎么办,扔垃圾的时候把有用的也给扔了怎么办?煤气是不是没关好?一直担心一直不停地检查。有的人会一直担心门没锁好来来回回几个小时,最后索性就不出去了。
临床发现,强迫症患者很“听劝”,如果有人劝慰其去看病时,一般都会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及早发现病情是很关键的环节。
当轻微的强迫症刚刚对患者的生活或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时,是治疗最理想的时期,可能仅仅通过一些心理疏导,如森田疗法等就能解决强迫的行为。
如果没有及时尽早解决,强迫症很容易朝着严重的程度发展,不但没法完成原有的工作,影响正常的生活,甚至无时无刻不在强迫自己,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的行为,这时就必须接受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