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约了出租车,一直盯着手机地图上显示的出租车位置,距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焦虑才会慢慢消失。
定了外卖,外卖小哥迟到的时间越长,就越焦虑。
工作出了小岔子会焦虑,快到月底了还没有完不成工作量会更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之中。
近期,《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研究显示,焦虑障碍在七类主要精神障碍中的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7.57%。
“焦虑障碍不受受教育程度、职业的影响,也不受城乡的影响、经济状况的影响。人人都有可能有焦虑障碍。”黄悦勤教授说。
正常焦虑和焦虑障碍,区别在于恢复时间
我们口中所说的焦虑范围通常更广,很多时候指的都是一些焦虑的症状、感受。比如我明天要去参加一场考试或者面试,就会感到很焦虑。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
但是,如果这个事情还未发生或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这个困难已经解决了,还是处于焦虑的状态,甚至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大,这可能就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要做相应的治疗。
八九成焦虑患者,不会去精神科
“百分之八九十的焦虑障碍患者不把焦虑症状当疾病,大多数不会来精神科看病,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焦虑障碍的咨询率和就诊率不到20%”,黄悦勤教授表示,焦虑障碍会让患者有各种躯体的不适,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睡眠障碍、到处疼痛等,他们以为是身体出问题,所以常会到消化科、睡眠障碍、疼痛科等科室看病,但很多时候,症状只是一时缓解,治标不治本,身体还是会各种不适。所以,及时发现自己的焦虑症状并及时就诊尤为重要。”
有的人就是急性子、焦虑性格
焦虑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原因,比如遇到一些应激事件(着急的事、大灾难);也有自身内部原因,比如有的人就是急性子、焦虑的性格,什么事都爱紧张、害怕。“我们很难改变急性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改变焦虑情绪。”
首先要认识焦虑。“你焦虑的事情值不值得你担心?这件发生的事有没有那么可怕?有没有那么不安全?”如果深思之后,这些事情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令人焦虑,那么,你就可以放下心来,与焦虑共存。
其次,可以用一些方法来缓解焦虑。比如深呼吸,发火的时候就说“冷静点”“冷静点”,把这个焦虑的事情“放下来”。
也可以找人倾诉。黄悦勤教授建议,找倾诉对象不要找那些你刚一开口就把你骂一顿的听众,要找一个适当的朋友或家人去宣泄,对方可能会气得和你一起拍桌子、流眼泪,这样一来,你的焦虑也就缓解了。
也可以改变自己身处的环境。比如,感到特别焦虑的时候可以请假休息,或者在寒暑假、公休假的时候,出去旅游、爬山等。
“有些人去休假后,焦虑情绪能得到改善,等再回来时,看到一堆事,焦虑又卷土重来,此时,就应该告诉自己该放弃就放弃。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他人,那就改变自己,改变预期。”
若这些都不奏效,某个事情还未发生就紧张、担心、害怕或已过去很长时间仍处在焦虑状态下,甚至越来越严重,这可能就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就得求助精神专科医生,要做相应的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