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胃食管反流,大多是因为一过性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常所致。最常见的症状是反酸、烧心,症状发作偶然,多与进食高脂、高糖、浓茶、浓咖啡、高度酒有关。病例性的反流则主要是胃食管连接处的coincide结构失常,失去了“单向阀瓣”的作用,胃内容物进入食管甚至气管、咽鼓管、咽喉等部位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裂孔疝。
有一部分患者,胃食管连接处功能正常,也没有精神因素,却仍然发生了胃食管反流,症状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这类患者不多,但基本有个共同特点,瘦,发病时多腹痛伴随呕,呕吐后腹痛减轻,反流减轻。大家就很奇怪了,瘦也会引起胃食管反流?原因是供应所有小肠及部分结肠的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十二指肠刚好在两条动脉之间通过,太瘦的人肠系膜及腹腔脂肪较少,导致两条动脉的夹角<正常的30-40°,以至于十二指肠受压,胃内容物潴留,出现腹痛、呕吐,胃内压力较大时反流发生。
这种病叫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就诊治过青少年SMAS,多以腹痛、剧烈呕吐入院,呕吐后腹痛多明显缓解,上消化道造影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
这类患者大多很瘦,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增加体重得以改善,期间如发作腹痛、呕吐、反流等,可通过胸膝卧位改善。原理是重力使肠管下垂增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减轻十二指肠压迫以解除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