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子堵、擤不完的鼻涕
还经常头痛、没精神
你以为只是感冒?
当心
可能是一个难缠的鼻子病找上你了
什么是慢性鼻窦炎?
简单来说,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鼻腔及鼻窦黏膜长期反复的炎症反应,其典型表现为鼻塞、黄绿色鼻涕等症状持续超过12周,且无法自行缓解,甚至逐渐加重。
该病往往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仅容易引发呼吸道相关疾病,还可能带来颅内感染、视功能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等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干预,可以获得明显改善。但对于合并哮喘或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复发的风险则相对更高。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
感染相关因素
慢性鼻窦炎的常见诱因之一是感染,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感染,或由邻近部位如牙源性感染扩散引起。此外,鼻部外伤或异物进入也可能造成局部感染,引发鼻窦炎。
与免疫系统疾病相关
鼻窦炎的发生与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免疫异常有关,尤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常见,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人群中,患病率更高。
鼻腔结构异常
例如鼻中隔偏曲、钩突或中鼻甲肥大、筛泡结构发育异常等,均可能影响鼻腔与鼻窦之间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从而为炎症发展提供条件。
纤毛清除障碍
鼻腔黏膜表面的纤毛系统若功能减弱,也会影响分泌物的正常排出。长期使用减充血药物如麻黄碱类、奈唑啉等也可导致纤毛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罕见的先天性纤毛运动障碍。
其他潜在诱因
例如胃食管反流对鼻咽部的刺激、放疗对鼻窦黏膜的损伤等,均可能成为诱发鼻窦炎的间接因素。
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01
主要症状
鼻塞,流脓涕。
02
次要症状
头痛头晕、面部胀痛,嗅觉下降或丧失。
03
全身症状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易倦等。
确诊慢性鼻窦炎的检查
鼻内镜检查
通过鼻内镜可清楚观察鼻腔内部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发现黏膜肿胀、分泌物积聚或是否存在息肉、肿物等异常改变,检查过程直观且创伤小。
影像学辅助检查
CT扫描能全面了解鼻窦的气化程度、骨质结构和是否存在阻塞、炎症等问题,是评估鼻窦炎的重要手段;而MRI更擅长区分软组织病变,能更准确判断是否有肿瘤样病灶,对性质判断意义更大。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
01
抗生素
需使用足够剂量和完整疗程的抗菌药物,最好在进行鼻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选药。在结果未明确前,可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常用抗生素。急性鼻窦炎推荐疗程为至少2周,若为慢性鼻窦炎则建议治疗时间延长至3~4周。
02
口服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减轻鼻窦及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起到消肿和抗炎作用。建议口服激素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避免出现激素相关副作用。
03
黏液稀释及改善黏膜纤毛活性药
这类药物可帮助稀释鼻腔分泌物、促进引流,并改善纤毛活动以优化鼻腔环境。常见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胶囊,对改善黏液黏稠状态有良好效果。
04
抗组胺类药物
抗组胺药物可缓解鼻腔黏膜肿胀,改善过敏症状。
目前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因其副作用较小,被广泛用于辅助治疗。
01
减充血剂的应用
这类药物不可长期依赖,否则可能损伤鼻腔纤毛功能,影响黏液清除效率。推荐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常见如盐酸赛洛唑啉喷鼻剂,用于缓解鼻塞症状。
02
局部糖皮质激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炎症和减轻黏膜水肿的重要药物。对于急性鼻窦炎,局部激素可使用约1个月;慢性鼻窦炎患者则建议持续用药3个月左右。对于术后鼻息肉患者,维持性使用6至12个月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增强疗效。
03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已被广泛认可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能清除分泌物、减轻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是日常鼻腔保健的推荐措施之一。
当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无效、急性鼻窦炎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就需要行外科手术。
01
手术适应症
①存在鼻腔或鼻窦的结构异常,影响正常通气引流;
②鼻腔或鼻窦内长有息肉,阻塞了窦口,影响分泌物排出;
③经过药物等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或反复发作;
④急性鼻窦炎若合并严重并发症,如波及颅内或眼部,需及时手术处理;
⑤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通常不建议手术,除非特殊情况。
02
手术方式
目前的治疗以鼻内镜鼻窦手术为主,专业名称为“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手术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目的是修复异常的鼻腔解剖结构,重点是恢复鼻腔与鼻窦之间的通气与引流,特别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畅通。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重建局部的生理性环境,促进炎症黏膜的恢复,最终实现鼻腔及鼻窦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