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中耳炎,医生为啥要治鼻子?

张思叶医生 发布于2025-03-20 10:35 阅读量199

本文由张思叶原创

在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门诊部,有很多孩子,因为反复中耳炎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所开的药物中常常会有治疗鼻子的药物。


这种情况让家长十分疑惑:


“孩子是中耳炎,为什么医生开了治疗鼻炎的药?医生的诊断治疗到底对不对啊?”


其实,医生这样的处理可不是乱开药,而是有根据的,因为中耳炎的“罪魁祸首”可能藏在鼻子里!


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鼻子治好了,耳朵也“解放”了


7岁男孩铭铭(化名)反复中耳炎,听力下降,还总是鼻塞、打呼噜。到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腺样体堵住了90%的后鼻孔,咽鼓管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手术后,配合鼻腔喷药,2周后中耳积液消失,铭铭听力恢复了,睡觉也不打呼噜了!


为什么治耳朵要先管鼻子?
今天,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医生来揭晓答案

01


耳朵和鼻子,竟然是“邻居”?


中耳和鼻子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咽鼓管。这根管子像一座小桥,连接着中耳和鼻腔后部,负责调节中耳压力、排出分泌物。


如果鼻子出了问题,这座“桥”就会堵住,耳朵也跟着遭殃。

 

相比大人,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呢?


这是因为:


孩子的咽鼓管又短又直,像个“小水管”,细菌病毒很容易从鼻子溜进耳朵;  


其次,咽鼓管的“阀门”功能还没发育好,分泌物排不出去,耳朵就成了“蓄水池”。


02


鼻子生病,耳朵“背锅”?


当鼻子“闹脾气”(比如鼻炎、鼻窦炎),耳朵也会跟着倒霉。


以下是鼻子“连累”耳朵的三种方式: 


1.鼻子堵了,耳朵也“憋气”:鼻黏膜水肿会堵住咽鼓管,中耳变成“负压舱”,积液排不出去,就成了渗出性中耳炎。 


典型案例

孩子睡觉打呼噜、总是鼻塞,一检查发现是腺样体肥大惹的祸!它不仅堵住鼻子,还会压迫咽鼓管,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


2.擤鼻涕太猛,细菌“逆行”:如果擤鼻涕时两边鼻孔一起捏住,细菌可能被“挤”进耳朵。 


3.过敏反应“蔓延”:鼻子过敏释放的炎性物质,会顺着咽鼓管“溜”到耳朵,引发炎症。


03


治耳朵,先管鼻子!

家长必看攻略


1.鼻子通了,耳朵才能好  

过敏性鼻炎:用减充血剂(如塞洛唑啉)、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控制鼻黏膜水肿; 


鼻窦炎:抗生素+黏液促排剂(如羧甲司坦、桉柠蒎),必要时做鼻窦冲洗; 


腺样体肥大: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2.恢复咽鼓管功能,耳朵不再“积水”


洗鼻子: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分泌物(儿童要用低压力洗鼻器);

 

吹气球:通过捏鼻鼓气帮助咽鼓管通气。

 

3.日常护理,预防复发


教会孩子正确擤鼻涕:一次只擤一边,别太用力; 


远离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毛发都要注意;

  

预防感冒:流感季节戴口罩,勤洗手。


04


健康提醒小贴士


1.耳朵疼≠耳朵的问题

如果孩子反复中耳炎,别忘了检查鼻子;


2.别乱掏耳朵:

中耳炎不是耳朵脏了,掏耳朵反而可能加重感染; 


3.早发现,早治疗:

听力下降、耳朵闷胀、鼻塞打呼噜,都是中耳炎的信号!

 

耳朵和鼻子,就像一对“难兄难弟”。治耳朵,先管鼻子,才能事半功倍!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您更好地理解中耳炎的治疗逻辑,让孩子远离耳朵烦恼,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