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聪明孔”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在医学上我们管这个小孔叫“先天性耳前瘘管”。它是由于胚胎时期第1、2鳃弓发育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部畸形。少数人可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先天性畸形。
耳前瘘管发病部位在哪里?
瘘管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多发生于耳部的周围皮肤上,最常见的位置是位于耳轮角前方皮肤,出现一个小孔或者小凹陷,其内部为一盲端小管,深浅长短不一,有时还会有分支。当然也有少数瘘口出现在耳轮的后上边缘,或者是耳甲腔、耳屏、耳垂甚至外耳道内。
耳前瘘管的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部分人可能一生都没有任何感觉,部分患者按压小孔会有少量白色乳膏样物,伴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时可发痒。这时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为预防感染,千万不要挤,不要揉。还有一部分人会继发感染,瘘口附近皮肤红肿、疼痛,严重时破溃溢脓,这时切不可大意,需要及时就诊。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如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发痒不适,可局部给予酒精或碘伏消毒。若出现继发感染情况,应立即就医,积极对症治疗。
耳前瘘管如何预防呢?
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避免用手挤压,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局部形成脓肿者,应先切开引流,换药直至伤口愈合为止。
有感染史者可待急性感染控制后行瘘管切除术。
饮食上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说到这里,你还觉得这个小洞是“聪明孔”吗?如果平时不注意护理,感染时不及时就诊,也有可能演加重病情。
如果你身边有患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朋友,请提醒他无症状的话注意预防感染,有了症状尽早就医,及时得到治疗。
遗传因素
先天性耳前瘘管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简单来说,如果父母一方有耳前瘘管,那么子女有50%的概率会遗传到这种特征。这意味着,这种小孔不仅仅是个体发育的偶然现象,而是与基因密切相关的遗传性疾病。
诊断与治疗
临床上,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耳前部位的皮肤,寻找小孔或凹陷,再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基本可以确诊。同时,为了排除其他可能的耳部或颌面部畸形,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日常护理建议
保持干燥:尽量避免瘘口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如洗澡时要注意保护耳朵,防止水进入瘘口。
注意清洁:用无菌棉签和消毒液清洁瘘口,防止细菌感染。
观察异常:如果发现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或有脓液流出,应及时就医,防止感染加重。
饮食调理:饮食上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