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脓的分泌性中耳炎,隐藏的听力杀手!

张思叶医生 发布于2024-06-16 15:00 阅读量318

本文由张思叶原创

鼓膜完整

分泌物积聚在中耳腔

无法排出

就会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提到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就必须说到咽鼓管。它是一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通道,其最重要功能就是保持中耳腔和外面大气的压力平衡。当某些原因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腔内的空气就会被逐渐吸收,耳内形成负压,患者逐渐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导致积液形成。

在儿童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成人则要排除鼻咽部长新生物堵塞咽鼓管。分泌性中耳炎也和感染以及免疫反应相关。

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治疗?

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是炎症引起的,可以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使用黏液促排剂促积液排出;如果是儿童腺样体肥大引起,需要治疗腺样体;如果是肿瘤引起,就要针对肿瘤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对于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可以穿刺抽出鼓室内积液,但很容易再次出现积液,可能需要多次抽取。对于抽液仍无法缓解者,则需要行鼓室置管术,切开鼓膜后,吸进鼓室内积液后放置鼓膜通气管,方便引流中耳内积液,平衡中耳内外压力,以促进咽鼓管功能的康复。

置管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管子要放多久?

行鼓室置管术后,患耳内不能进水、尽量避免感冒、切勿自行掏耳朵。通常鼓膜通气管可以留置半年时间。

同时需要定期到门诊复诊,以了解鼓室积液、咽鼓管功能恢复情况。如果功能已恢复,取出通气管后鼓膜会自行愈合。如果功能未恢复,需继续佩戴,甚至终身戴管。

提示

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中耳内积液会由稀薄的水变成粘稠的胶,俗称“胶耳”。随着疾病的进展,鼓膜内陷与鼓室粘连,鼓膜失去弹性,可能会内陷形成胆脂瘤,逐渐破坏听小骨、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小病变大病,小手术变大手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