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以后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与耳朵中的一个重要结构有关系——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一个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吞咽的时候,将气体输送到中耳部,保持我们中耳气压的平衡。
感冒的时候,咽鼓管这个地方的炎症会造成粘膜的水肿,导致气体的运输出现障碍,久而久之,中耳就会出现负压,进而产生渗出的现象,我们管它叫做分泌性中耳炎。
孩子更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成年人咽鼓管长约3.5厘米,耳朵这一头高,鼻咽部这一头低,而且常处于塌陷状态,只有在打哈欠和咀嚼的瞬间才开放,所以成年人鼻咽部的病原体并不容易进入中耳。
而儿童咽鼓管较成年人短、平、宽,相对来说,患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大大增加。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持续3-4周,依然没有好转,就需要采取措施,将这部分积水排出。
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时候,医生通过鼓膜穿刺的方法,把鼓膜扎一个小洞,将里面的液体抽出来。同时,外界的空气也可以通过这个小孔进去,中耳压力就可以得到平衡。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
分泌性中耳炎康复?
分泌性中耳炎积水排出以后,可以用捏鼻鼓气的方法。
捏住鼻子,将气体向耳朵“顶”出去,来帮助中耳气体压力的恢复。同时,还需要预防感冒,及时去除鼻咽口咽相关阻塞因素。
大家还要注意,如果是顽固性的反复多次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一定要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完善鼻咽部的检查,以除外鼻咽部肿瘤继发导致。
需要如何预防?
1、首先应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禁用硬物掏耳,防止鼓膜损伤。对于陈旧性鼓膜穿孔或鼓室置管的患者应禁止游泳。
2、临床发现,75.8%的中耳炎是感冒引起的。所以说,防止中耳炎的较有效办法是预防感冒。
3、婴幼儿感冒后,家长应该用干净手帕或餐巾纸帮助其轻轻地擦去鼻涕等分泌物,以防止鼻涕倒流进入耳内。对于较大的儿童,要指导其正确的揩鼻涕方法,即交替将左右鼻翼压向鼻中隔,不要用手捏紧双侧鼻孔擤鼻涕,以免增加鼻、咽部压力。
耳鼻喉专家提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疾病,也是引发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多见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的疾病。总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早期有效干预,是保护儿童听觉健康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