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哑症是指在婴幼儿时期,因各种原因严重损害听力,失掉学习语言的能力,或对已学会的一些语言在发生严重耳聋后不能发展和巩固而致哑,或原曾学会一些语言,但因聋而听不见语声,已建立的听—说系统得不到巩固和增强。
聋哑症的病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聋哑是指出生时就有的听力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宫内感染、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原因造成的。
后天性聋哑是指出生时听力正常,后来因为耳毒性药物、创伤、传染病、噪音、老化等原因导致的听力损失。
①新生儿听力筛查:这是一种在出生后48小时内对婴儿进行的快速、无创的听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先天性耳聋的风险。
如果新生儿没有通过筛查,应在3个月内进行全面的听力诊断。
②家长观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语言发育的进度、眼神的注视等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听力下降或缺失的迹象。
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语言学习障碍或吐字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
③耳聋基因检测:这是一种通过采集血液或唾液样本,分析孩子是否携带致聋基因的方法,可以预测孩子是否有可能发生先天性或迟发性耳聋。
如果家族中有耳聋病史或伴随耳聋的其他遗传疾病史,建议在怀孕前或孕期进行耳聋基因检测。
预防聋哑症的关键是在生命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保护母孕期健康,预防各种传染病和遗传性疾病,孕期慎重用药,禁止近亲结婚,加强围产期保健。
对高危因素的胎儿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产科质量,避免产时损伤,对小儿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避免发生传染病,慎用耳毒性药物,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减退,日常生活中保护耳朵,避免使用过硬的工具掏耳朵,积极治疗感冒、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减少在娱乐场所接触巨大噪音等。
治疗聋哑症的目的是恢复或提高听力,促进语言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聋哑症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助听器、人工耳蜗、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等听力技术,以及言语和语言治疗、手语和其他感官替代手段、听觉辅助技术和服务、咨询、培训和支持等康复干预措施。
治疗聋哑症的原则是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早康复,利用残余听力,借助于各种听力技术和康复服务,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利用听觉习惯,进一步学习语言。
5.为什么听损儿童应尽早干预?
听损儿童应尽早干预,是因为听力和语言是儿童认知、学习和社交的基础,如果没有及时的听力干预,儿童可能会错过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导致言语能力、智力和情感的落后,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般来说,出生6个月内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效果最好,时间越晚,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