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耳鼻喉科常见“四炎一聋”,这其中“一炎”就是中耳炎。中耳是一个含气腔,上承颅脑,下与大血管相邻,外侧是鼓膜,内侧是内耳及面神经,其重要功能是传导听觉。一旦中耳有炎症,患者会耳聋耳鸣、耳痛耳堵、耳道溢液、自听过响、眩晕等,甚至会出现面瘫、头痛以及颅内感染等表现。
中耳炎包括4种类型
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表现为耳聋、耳痛、耳鸣及耳内闷胀。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儿童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化脓性中耳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中耳胆脂瘤
也称“危险型中耳炎”,易导致颅内外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关系密切,人群普遍易得,会有鼓膜穿孔、耳道流脓或耳道血性溢液等表现;随着病情慢性进展,颅内外并发症几率增加,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
特殊类型中耳炎
主要是指真菌性、结核性中耳炎或艾滋病性中耳炎等,比较少见,临床易误诊、漏诊,也应引起重视。
患了中耳炎,“一老一小”群体
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老龄群体由于中耳炎反复发作、病史较长,对周围组织影响较大,而且他们可能罹患多种慢性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出现颅内外并发症。
小儿患者的鼓膜较厚,急性炎症发作时,脓液不易经鼓膜排出,也易发生并发症。重者导致听力损失或面瘫;一旦炎症侵入大脑,会引起脑部感染,严重时会导致脑脓肿,危及生命。
由于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但不同群体罹患中耳炎类型不同,危害也不同,注意事项要区别对待。
预防感冒
不少中耳炎是感冒引起的,减少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可减少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几率。
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一般来说,脑膜炎、流感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会引起中耳炎,病菌、病毒可通过鼻咽部感染中耳,需及时治疗。如果鼻腔有分泌物,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使劲擤,防止细菌分泌物被挤压进咽鼓管,感染中耳。
游泳时尽量避免进水
游泳选择干净泳池,以免感染细菌引发中耳炎。如果已有鼓膜穿孔,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洁净与干燥,淋浴、洗发时防止进水,禁止游泳。
小儿患者还需要注意3点!
▊不要平躺着哺乳
对于哺乳期的新生儿或婴儿,应避免平躺哺乳或喂奶。婴幼儿咽鼓管短、宽且平,平躺喂奶会导致奶液倒溢,将鼻咽部病原菌带入中耳,引发感染。
▊保持充足水分
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哭闹、频繁抓耳及发热是中耳炎的常见表现。对于伴有发热的患儿,应保持充足水分,避免脱水降低患儿抵抗力,影响恢复。
▊注意全身状况
如果炎症未被有效控制或患儿出现嗜睡、颈部僵硬强直现象,家长应警惕颅内并发症,及时就医。
如果您出现耳痛或者耳闷、肿胀以及耳流脓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避免对耳部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