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在我们鼻腔最后面的鼻咽部,有一团淋巴组织,称为腺样体。
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是人体较早发育的免疫器官。
出生后的前6个月,宝宝基本是靠母体带来的免疫功能,随着宝宝接触外界环境,自己的免疫器官开始逐渐发育。
在宝宝出生6个月后,腺样体开始发育,在两三岁时,增生比较活跃,到七八岁,最晚十岁,腺样体就开始逐渐退化,到成人的时候,腺样体就消失了。
但如果腺样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腺样体肥大,有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腺样体肥大会影响听力吗?
是的!腺样体肥大会『 阻塞咽鼓管 』
耳鼓室里有一个管道,通过鼻咽部和鼻腔及外界空气相通,我们称之为咽鼓管。当咽鼓管和外界保持相通的时候,我们才能在气压变化时,调节鼓室内外压力平衡。
如果腺样体长得太大,将咽鼓管鼻咽部开口堵上了,我们无法调节内外的压力,鼓室腔里面就会形成负压,导致产生一些积液,积液无法排出,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从而出现耳闷、耳鸣、甚至听力下降等。
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长期不治,可导致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甚至引起永久性听力下降。
腺样体肥大都有哪些症状呢?总结起来,有6个特点:
睡眠打鼾;
张口呼吸;
说话有鼻音;
腺样体面容;
生长发育缓慢;
听力下降 。
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青睐”婴幼儿?
首先是由婴幼儿咽鼓管的解剖生理决定的,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短、管径宽而且平直,因此鼻部和咽部的感染容易逆行到中耳,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其次,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除了腺样体肥大造成分泌性中耳炎之外,感冒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张思叶主任提醒,孩子感冒后,常会并发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诊治,或反复发作易转化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保护孩子听力健康 预防最重要
1.孕期妇女要避免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2.注意孩子耳部卫生,不要随意给孩子掏挖耳朵。
3.避免孩子耳道进水,新生儿游泳时要注意保护,避免进水,一旦进水要立即进行处理,必要时应当直接去医院处理。
4.防止异物进入孩子耳朵。看管好孩子,避免儿童嬉戏时将果核、豆类、钮扣、蜡笔、橡皮等小物塞进外耳道内。
5.防止噪声污染。尽可能让孩子远离喧嚣吵闹的环境,比如长时间带耳机玩游戏等。
6.要安全用药。避免给孩子使用庆大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药物,以免损伤听力。
对于年龄很小,不会表达的孩子来说,大人就要细心观察了,如果小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是在抓耳朵,或者表现出很烦躁,此时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患有中耳炎。大一点的儿童如果说话很大声也听不清楚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去耳鼻喉科专科医院做一个正规的听力检查,早检查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