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要手术吗?

张思叶医生 发布于2023-09-09 15:04 阅读量413

本文由张思叶原创

什么是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及鼻窦的疾病,又称鼻-鼻窦真菌病。是真菌在鼻腔、鼻窦内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变应性疾病。

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占80%以上),其次为毛霉菌、白念珠菌。

发病多为单侧,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罕见。其表现因临床类型(急性侵袭型、慢性侵袭型、真菌球型、变应性真菌性)和严重程度而异。

鼻窦里面的真菌是怎么来的?

大多是由吸入鼻腔鼻窦的空气中的真菌繁殖而成。最常见的真菌是曲霉菌,占所有真菌性鼻窦炎的80%左右,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易发人群。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牙源性的上颌窦炎,指的就是由于一些牙齿组织的疾病,感染波及到上颌窦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病变,最常见的就是上面的牙齿,由于牙周组织的炎症或者牙根组织的炎症,治疗不及时,波及造成的上颌窦粘膜感染症状。

此外,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强的侵蚀性,若不及时治疗会破坏鼻腔鼻窦的黏膜或骨质

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1.单侧头痛:单侧多见,脓性分泌物、细菌毒素和粘膜肿胀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从而导致头疼;

2.视力改变、复视;

3.单侧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

4.鼻腔异味,多为腥臭味;

5.其它症状:如慢性咽炎、痰多、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症状。

真菌性鼻窦炎的相关检查有哪些?

1.专科检查:鼻腔外侧壁膨隆,中鼻道或嗅沟可见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淡绿、暗褐、灰黑色碎屑状干酪样物,有些患者合并鼻息肉的存在。

2.鼻窦CT: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真菌球型鼻窦炎表现为窦腔实变,伴有点片状、团块状钙化,软组织窗易于显示。窦壁骨质以增生肥厚为主、破坏少见。

3.鼻窦MRI:因真菌球内含有铁和锰等顺磁性物质,含蛋白质高的黏液等,病变中心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增厚黏膜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中心不强化,周围增厚黏膜明显强化。

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副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单窦不均匀密度增高,伴有不规则钙化斑或点,可有窦壁膨隆或吸收),不难作出诊断。

治疗方式如下:

1.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对于侵袭型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

2.药物治疗: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增强抵抗力,恢复免疫功能,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运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同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辅助,并定期复查。

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

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腔内蓄积的真菌团块,重建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通道,以确保长期和充分的引流通气,恢复黏膜纤毛清除系统功能,彻底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

除了真菌性鼻窦炎外,功能性鼻内镜技术目前还应用于:难治性鼻出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肿瘤、鼻中隔偏曲矫正、肥厚性鼻炎、腺样体和鼻咽部病变切除以及辅助口咽部、喉部手术等。

1.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的优势:微创、损伤较小、能放大术野,同时精准完成多窦病变的处理。在鼻内镜直视下,清除病变、开放引流、重建结构,保护保留正常鼻腔、鼻窦组织黏膜功能。

2.鼻腔、鼻窦手术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黏膜修复一般时间为3-6个月,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鼻腔冲洗、鼻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组胺药物、口服黏液促排剂等;定期门诊复查。如果您有鼻部不适、鼻腔疾病,请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