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与孩子对家庭状态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呢?

吴卫医生 发布于2025-04-22 20:02 阅读量182

本文由吴卫原创

往往源于双方在角色定位、情感需求及信息处理方式上的深层错位。

1. “家庭和谐”的评判标准不同

家长视角:更关注物质保障、行为规范等外显指标

(如按时接送、提供补习资源),

认为“无冲突=和谐”。

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

家长常以“付出-回报”衡量关系,

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视角:青春期对情绪共鸣和自主权的需求激增。

研究显示,67%的青少年认为“父母理解我的感受”比“生活照顾”更重要。

当家长仅满足生理需求而缺乏情感回应时,

孩子会产生“假性亲密”的孤独感。

2. 情绪表达的代际错位

认知偏差:家长倾向于用问题解决模式沟通(如“考不好就多做题”),

而孩子需要的是情绪确认(如“我知道你很焦虑”)。

心理学中的情感否定效应表明,

未被接纳的情绪会转化为压抑或对抗。

3. 家庭系统的“隐性权力结构”

角色固着:家长常陷入“管理者”角色,通过询问成绩、规划日程等维持控制感,这与青少年渴望的平等对话相冲突。

改善建议

重构沟通框架:用“我观察到…你感觉如何?”替代“你应该…”,减少评判性语言。

重视非言语信号:孩子突然沉默、回避对视等行为,往往是求助信号,需主动给予情感支持空间。

共同制定规则:涉及学习计划、电子设备使用等议题时,通过家庭会议实现责任共担,增强孩子的主体感。

#心理咨询 #儿童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