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表填不下去的原因是怎么样的呢?

吴卫医生 发布于2025-04-16 17:56 阅读量156

本文由吴卫原创

如果说核对答案引发的是对过去的懊悔,那么填报志愿时的犹豫不决,则暴露了青少年对未来的深层恐惧——这道选择题,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权争夺战」。

1. 分离焦虑的变形:当选择意味着告别

心理学中的「心理分化」理论指出,青少年在走向独立时会产生矛盾心态:既渴望自主,又恐惧脱离家庭保护。填报志愿时在地域、专业上的纠结,本质上是在试探“我能否承担选择后果”。那些反复修改志愿的孩子,潜意识中可能在用拖延回避成长痛。

2. 信息过载时代的「决策瘫痪」

当各大平台推送“十大热门专业”“避坑指南”,当亲友给出截然相反的建议,青少年容易陷入「决策疲劳」。脑科学研究证实,面对过多选项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会超负荷运作,反而导致逃避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会突然说“随便填吧”。

成长指南:

- 完成「选择仪式」:准备两张志愿表,一张给“理想的自己”,一张给“现实的自己”,观察内心的真实倾向。  

- 进行「最小代价试错」:如果无法确定专业方向,优先选择大类招生或通识教育强的院校。  

- 与焦虑「和平共处」:告诉自己:“没有完美选择,但我有能力让选择变正确。”

哆唻咪心理咨询机构结语:

考试季的失眠与迷茫,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独特印记。  

我们提供:

✅ 考前焦虑疏导 ✅ 亲子沟通指导 


#健康160 #心理咨询 #儿童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