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被归因为“家庭溺爱”或“学校高压”,但真的是这样吗?

吴卫医生 发布于2025-03-25 20:48 阅读量113

本文由吴卫原创

心理咨询中常发现:

 

→ 家庭:过度关注成绩,忽视情感需求,亲子沟通“无效化”(如“爸妈只问分数,不问心情”); 


→ 学校:心理筛查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危机识别能力; 


→ 结果:孩子成为“夹心层”,情绪问题在两端均被忽视。 


系统理论视角:打破“孤岛式干预”

 

家庭与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两大生态系统,需联动形成“保护性闭环”: 


1. 家庭端:从“管教者”到“情绪容器”

  - 家长需练习“非暴力沟通”:“我注意到你最近常锁门,愿意和我聊聊吗?”(替代“你整天躲房间干嘛!”); 


  -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主导议题(如“本周我最开心/烦恼的事”)。 


2. 学校端:从“筛查”到“预防性赋能”**   

    ✅ 成绩骤降但拒绝帮助 → 可能习得性无助; 

    ✅ 频繁请假称“肚子痛” → 躯体化焦虑预警;   


3. 家校桥梁:建立“心理档案动态共享”机制

  - 在隐私保护前提下,学校可向家长反馈孩子社交状态(如“最近课间总独坐”); 

  - 家长向教师同步家庭重大事件(如离婚、亲人重病),避免误判行为问题。 


如果您也有以上困扰,欢迎您联系我们。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