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孤独的避难所:与真实的自己对话
深夜的安静,让许多人卸下白天的伪装。心理学中的“黑暗效应”指出,人在夜晚更容易直面孤独、焦虑等情绪,甚至通过熬夜与内心达成“和解”。一位独居者曾说:“熬夜时,我终于能感受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社会要求的那个‘完美角色’。”
2. 拖延与逃避:对抗明天的焦虑
“只要不睡,今天就还没结束。” 熬夜本质是一种拖延,既是对未完成事项的逃避,也是对第二天压力的抗拒。心理学认为,拖延背后隐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自我评价的压力。正如一位毕业生坦言:“熬夜赶论文时,我既痛苦又安心——至少此刻不用面对找工作的焦虑。”
【给深夜未眠的你】
①允许自己“有限熬夜”:每周留1-2天自由支配夜晚,其余时间尝试早睡,逐步找回节奏。
睡前仪式感:关闭电子设备,用冥想、阅读替代刷手机,让大脑进入“休眠模式”。
寻找替代出口:如果熬夜是情绪的宣泄,试着记录心情、与信任的人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我们想说*
熬夜不是错,它或许是你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你也困在“想睡却舍不得睡”的漩涡中,不妨和我们聊聊。
哆唻咪心理咨询,愿做你的深夜树洞,陪你找到黑夜与白天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