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夜未眠的你,或许在寻找另一种“治愈”
“白天是生存,夜晚才是生活”
你是否也习惯了在深夜刷手机、追剧或发呆?明知熬夜伤身,却总舍不得入睡?从心理咨询的视角看,年轻人对熬夜的“瘾”,或许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1. 报复性熬夜:夺回时间的掌控感
白天的我们,是员工、学生、父母……被社会角色和压力裹挟,时间似乎从不属于自己。而夜晚,成了唯一能“自由呼吸”的角落。
心理学研究发现,主动熬夜是潜意识对白天被剥夺的“补偿”——用熬夜延长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是刷短视频、发呆,也能获得短暂的“掌控感”。就像一位插画师所说:“夜晚是用可控的代价换不可替代的自由”。
2. 多巴胺的诱惑:熬夜也能“快乐”?
最新神经科学研究揭示,短期睡眠剥夺会刺激大脑释放更多多巴胺,带来暂时的愉悦感和抗抑郁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何深夜追剧、打游戏时,人更容易沉浸其中——大脑在疲惫中“奖励”你继续清醒。但长期熬夜会打破平衡,最终陷入“越熬越累,越累越熬”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