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荨麻疹,多数人会想到皮肤突然冒出的风团、此起彼伏的瘙痒 —— 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会让皮肤与肠胃 “同时发难”,它就是胃肠型荨麻疹。作为荨麻疹的少见亚型,其不仅有典型的皮肤症状,还会伴随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若未及时识别,易被误诊为 “肠胃炎”,延误治疗。
胃肠型荨麻疹本质是过敏介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因免疫系统误将某些物质(如食物、药物、感染源)判定为 “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既作用于皮肤引发风团,又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从而出现 “皮肤 + 肠胃” 的双重症状。
其核心表现可概括为 “皮肤症状 + 消化道症状” 的组合,且两者多同时或先后出现:
皮肤症状(与普通荨麻疹一致):突发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形态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或地图状),可融合成片,伴随明显瘙痒;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
消化道症状(区别于普通荨麻疹的关键):以腹痛最为常见,多为阵发性绞痛或隐痛,位置不固定(脐周、上腹部或下腹部均可出现),部分人疼痛剧烈时会伴随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无脓血,少数人会有腹胀、食欲不振。
更需警惕的是,少数严重患者可能伴随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过敏性休克(头晕、心慌、血压下降),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胃肠型荨麻疹的发病与 “过敏因素” 密切相关,常见诱因可分为 4 类,日常需重点规避:
食物过敏(最主要诱因):海鲜(虾、蟹、贝类)、芒果、菠萝、坚果(花生、核桃)、牛奶、鸡蛋、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等,其含有的蛋白质或特殊成分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 “异物”,触发过敏反应。
药物因素: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疫苗、血清制品等,可能通过 “药物过敏反应” 诱发病症,过敏体质者需格外注意。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病毒)、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肠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等,会破坏机体免疫平衡,间接诱发过敏反应。
环境与物理因素:冷热刺激(突然接触冷水、热水)、压力(紧身衣物摩擦、挤压)、粉尘、花粉、动物毛发等,在机体免疫力较低时更易成为 “触发开关”。
胃肠型荨麻疹的诊断需结合 “症状 + 病史 + 检查”,避免与普通肠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
诊断关键:医生会重点询问 “皮肤风团与消化道症状的关联性”—— 若两者同时出现(如吃某食物后,先皮肤痒、起风团,随后腹痛腹泻),且排除细菌 / 病毒感染(血常规无明显白细胞升高、大便常规无病原体),基本可初步判断;必要时通过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液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致敏物质。
治疗上以 “快速缓解症状、避免复发” 为核心,分为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
基础治疗:抗组胺药是首选: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能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皮肤瘙痒与风团,同时减轻胃肠道黏膜水肿,缓解腹痛腹泻;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调整剂量或联合糖皮质激素等用药。
病因治疗:规避致敏原是根本:明确致敏原后需严格避免接触(如对海鲜过敏则终身禁食);若与感染相关,需先治疗感染(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日常避免饮酒、熬夜,减少免疫力波动,降低复发风险。
中医对胃肠型荨麻疹的认知由来已久,将其归为 “瘾疹” 范畴,认为其发病并非单纯 “皮肤问题”,而是机体内部失衡在外的表现,核心病机围绕 “脾胃失调” 展开,同时与 “风邪”“湿邪” 密切相关,临床需根据不同证型精准调理。
(一)核心病机:脾胃为根,风湿为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受损,会引发两大问题:一是运化无力,水湿无法正常代谢,湿邪内生,停滞体内;二是气血生成不足,肌肤失养,抵抗力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当外感 “风邪”(可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 “致敏原”,如花粉、食物刺激等)时,风邪与体内湿邪相互裹挟,形成 “风邪夹湿” 的病理状态 —— 风邪善行数变,侵袭肌肤则发为风团、瘙痒;湿邪黏滞重浊,阻滞胃肠则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最终形成 “外有风团、内有湿滞” 的典型表现。
不同体质人群的病机还会有细微差异:如体质偏热者,湿邪易郁而化热,形成 “风热夹湿” 证,表现为风团鲜红、口干、大便偏干;体质偏寒者,湿邪易与寒邪结合,形成 “寒湿困脾” 证,表现为风团色淡、腹痛喜温、大便稀溏;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多因 “脾虚日久,气血亏虚”,风邪更易侵袭,形成 “脾虚风恋” 证,伴随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二)辨证分型治疗:三方为主,灵活加减
临床治疗需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选用基础方剂,并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调整,确保 “方证对应”:
典型症状:风团颜色鲜红,瘙痒剧烈,遇热后症状加重;伴随口干口苦、咽喉微痛、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方剂解析:防风通圣散由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石膏、黄芩、连翘等组成,具有 “疏风清热、解表通里” 之效。方中防风、荆芥、麻黄疏风止痒,清除体表风邪;石膏、黄芩、连翘清热泻火,化解体内湿热;再搭配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让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既缓解皮肤风团,又改善胃肠热滞引发的不适。
加减思路:若瘙痒难忍,可加白鲜皮、地肤子增强祛风止痒之力;若腹痛明显,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若口干明显,加天花粉、麦冬滋阴润燥。
典型症状:风团颜色淡红或苍白色,瘙痒较轻,遇冷或接触冷水后症状加重;伴随腹痛喜温(热敷后腹痛缓解)、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
方剂解析: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解表散寒;搭配紫苏、白芷解表散寒,驱散体表寒邪;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改善脾胃运化功能;陈皮、半夏理气和胃,缓解恶心呕吐;厚朴、大腹皮行气除满,减轻腹胀。全方兼顾 “散寒、祛湿、健脾、和胃”,既能缓解皮肤风团,又能调理胃肠寒湿。
加减思路:若腹泻频繁,加炒扁豆、炒山药健脾止泻;若腹痛明显,加干姜、肉桂温阳止痛;若恶心呕吐严重,加生姜、砂仁和胃止呕。
典型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风团颜色淡红,瘙痒时轻时重;伴随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
方剂解析: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等组成,能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改善脾胃虚弱之本;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能益气固表、祛风邪,增强肌肤抵抗力,减少风邪侵袭。两方合用,既补脾胃之虚,又固体表之卫,从根本上减少复发。
加减思路:若风团瘙痒明显,加防风、荆芥祛风止痒;若腹胀明显,加陈皮、木香理气和胃;若气血亏虚明显(面色萎黄、头晕),加当归、熟地黄补血养血。
(三)特色外治法:辅助缓解皮肤不适
中医治疗除内服方剂外,还可配合外治法缓解皮肤瘙痒,减少搔抓对皮肤的损伤,常用方法有:
中药外洗:取苦参 30g、地肤子 30g、防风 20g、荆芥 20g、白鲜皮 20g、蛇床子 15g,加水煎煮 20 分钟,放至温凉后外洗患处,每日 1-2 次。方中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湿、止痒;防风、荆芥祛风解表;蛇床子燥湿止痒,适用于各类证型的皮肤瘙痒。
中药熏蒸:将上述外洗方剂加水煮沸,用蒸汽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后再擦洗,借助蒸汽的温热之力,让药物成分更好地渗透皮肤,增强止痒效果,尤其适合风团面积较大、瘙痒剧烈者。
穴位贴敷:取神阙穴(肚脐)、足三里穴(膝盖下 3 寸),将白术、茯苓、防风研成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穴位,胶布固定,每日更换 1 次。神阙穴能调理脾胃、温阳散寒;足三里穴为健脾要穴,通过穴位贴敷可间接增强脾胃功能,辅助内服方剂发挥作用。
记好 “过敏日记”:详细记录每次发病前的饮食(吃了什么、量多少)、接触物(花粉、宠物)、环境变化(冷热、压力),帮助快速锁定致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调整饮食与作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生冷、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增加过敏风险),适当运动(快走、瑜伽)增强体质。
发病时做好护理:皮肤瘙痒时避免抓挠(抓挠会加重组胺释放,导致风团增多),可冷敷缓解;腹痛时避免热敷(部分患者热敷可能加重肠道痉挛),可适当喝温热水,若疼痛持续不缓解,及时服用抗组胺药并就医。
胃肠型荨麻疹虽会同时累及皮肤与肠胃,但只要及时识别、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若出现 “皮肤风团 + 腹痛腹泻” 的组合症状,切勿自行服用 “肠胃炎药物”(如抗生素、止泻药),需及时就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让 “止痒” 与 “护肠胃” 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