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上突然冒出一串水疱,像被火烧一样疼,夜里根本睡不着!” 不少人被这种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过,它就是民间常说的 “缠腰龙”“蛇盘疮”—— 带状疱疹。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病,其实和小时候长过的水痘关系密切,而且疼起来可能比刀割还难忍。
什么是带状疱疹?藏在身体里的 “潜伏者”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小时候得过水痘的人,病毒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悄悄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里,像个 “休眠的火山”。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劳累、感冒、熬夜、年纪变大),病毒就会被 “唤醒”,沿着神经蔓延,引发剧烈疼痛和皮肤水疱。
它的典型表现很有特点:发病前可能先有局部皮肤疼痛、灼热感,1-3 天后疼痛部位冒出成簇的水疱,沿着身体的一侧神经分布(比如腰部、胸部、面部),呈条带状排列,像一条 “火蛇” 缠在身上。水疱晶莹透亮,周围皮肤发红,一般不会超过身体正中线。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疼痛,可能是针刺样、电击样或刀割样,老年人和免疫力差的人疼痛更剧烈,甚至水疱消退后还会留下长期的神经痛。
西医治疗:抗病毒 + 止痛,越快越好
西医对付带状疱疹,讲究 “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发病 72 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能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抗病毒是核心:常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控制病情。口服药物一般需要连续服用 7-10 天,病情严重的可能需要静脉输液。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足量用药,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毒 “卷土重来”。
止痛是关键:带状疱疹的疼痛让人坐立难安,止痛治疗必不可少。轻度疼痛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中重度疼痛可能需要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专门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如果疼痛实在难以忍受,医生还可能短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类)缓解。
辅助治疗:局部可以用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乳膏涂抹水疱,帮助愈合;如果水疱破溃,要用碘伏消毒,外涂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乳膏),防止细菌感染。对于长期不愈的神经痛,还可以采用神经阻滞、理疗等方法缓解。
中医怎么看?从 “湿热毒蕴” 到 “通络止痛”
带状疱疹被称为 “蛇串疮”“缠腰火丹”,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导致体内湿热毒邪蕴结,侵犯经络,气血不通而发病。治疗以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疏通经络” 为原则,根据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急性期(水疱多、疼痛剧烈):多属 “湿热毒蕴”,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里面的龙胆草、黄芩、栀子能清热泻火,泽泻、车前子可利湿排毒,帮助减轻红肿、水疱和疼痛。
恢复期(水疱消退、仍有疼痛):多属 “气滞血瘀”,此时需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血府逐瘀汤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入桃仁、红花、丹参等药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痛。
外治法辅助:
初期水疱未破时,可用马齿苋、黄柏、野菊花等煎汤冷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
水疱破溃后,可外涂青黛散、紫金锭等,帮助收敛生肌、防止感染;
对于疼痛明显的部位,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疏通经络,减轻疼痛,常用穴位有阿是穴(疼痛部位)、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日常护理:注意细节少受罪
带状疱疹的护理重点是缓解疼痛、预防感染、促进恢复:
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轻轻清洗患处,不要用肥皂或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避免摩擦水疱,防止破溃。
穿宽松衣物: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避免水疱破裂。
注意休息与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缓解疼痛小技巧:疼痛难忍时可以用冷敷或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帮助减轻痛苦。
预防是关键:
带状疱疹多见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预防的关键是增强免疫力: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坚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对于 50 岁以上的人群,可以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降低发病风险和疼痛程度。
带状疱疹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及时治疗,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康复。记住,一旦出现单侧皮肤疼痛、起水疱的症状,要尽快就医,尤其是中老年人,千万别拖延,以免留下顽固的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