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皮肤上的 “红色警报”,如何破解?

张江林医生 发布于2025-08-11 22:34 阅读量5859

本文由张江林原创

夏天穿凉鞋时不小心蹭破了脚,几天后脚踝突然红肿发烫,连走路都疼 —— 这可能不是普通的伤口发炎,而是被称为 “丹毒” 的急性感染在作祟。这个听起来带着点古风的病名,其实是皮肤和淋巴管的 “紧急警报”,中西医对它都有独到的应对之道。


什么是丹毒?先看清它的 “真面目”

丹毒虽带“毒”字,却不是病毒引起的,而是A 组 β 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破损处 “趁虚而入” 导致的。想象一下:当皮肤出现微小伤口(比如脚气脱皮、蚊虫叮咬、划伤),细菌就像找到突破口的 “入侵者”,沿着淋巴管扩散,引发局部急性炎症。

图片


它最常见的攻击目标是下肢和面部。下肢丹毒多和脚气(足癣)有关,细菌从脚趾间的糜烂处入侵;面部丹毒则可能由挖鼻孔、鼻窦炎等引起,红肿从鼻周或脸颊开始蔓延。发作时的典型表现很有特点:局部皮肤突然变红、肿胀、发热、疼痛,红色区域边界清晰,摸起来像一块滚烫的 “木板”,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烧、怕冷等全身症状。


西医治疗:快速 “围剿” 细菌是关键


西医对付丹毒,就像打一场 “精准歼灭战”,核心是尽早杀灭链球菌,阻止炎症扩散。


抗生素是主力武器。医生通常会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因为它对链球菌 “杀伤力” 强。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头孢类或克林霉素等药物。轻度患者可以口服药物,一般需要连续服用 10 - 14 天,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吃完疗程,避免复发;严重的则需要静脉输液,快速控制感染。


局部护理也不能少。发病初期可以用冷敷减轻红肿疼痛,之后可改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帮助消肿。同时要注意休息,比如下肢丹毒患者要抬高患肢,减少活动,给皮肤和淋巴管 “减负”。


值得注意的是,脚气、鼻窦炎等 “源头问题” 必须同步处理。否则就像清理了战场却没堵住敌人的入口,细菌很可能再次入侵,导致丹毒反复发作。


中医视角:从 “火毒” 入手,内外兼修


在中医里,丹毒被称为 “流火”(下肢发病)或 “抱头火丹”(面部发病),认为是热毒侵袭肌肤,气血壅滞所致。治疗的常用思路是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内服中药分类型:如果是头面部红肿灼热明显、伴随发烧口渴,多属 “风热毒蕴”,常用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若是下肢红肿、舌红苔黄,可能是 “湿热毒蕴”,多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既能清热又能利湿。


外治法辅助起效:初期红肿时,可用马齿苋、黄柏、蒲公英等煎汤冷敷,帮助清热解毒;红肿减轻后,可外涂如意金黄散,有消肿止痛的效果。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还可以从 “益气活血” 入手,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 “防线”

丹毒的预防,关键在于堵住细菌入侵的通道


有脚气的人要及时治疗,保持足部干燥,避免脚趾间糜烂;


皮肤出现伤口、蚊虫叮咬时,别用脏手抓挠,及时用碘伏消毒;


面部要避免频繁挖鼻孔、拔鼻毛,减少黏膜破损;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因为高血糖环境更易滋生细菌。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实际诊疗需遵医嘱,请勿自行用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