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穿凉鞋时不小心蹭破了脚,几天后脚踝突然红肿发烫,连走路都疼 —— 这可能不是普通的伤口发炎,而是被称为 “丹毒” 的急性感染在作祟。这个听起来带着点古风的病名,其实是皮肤和淋巴管的 “紧急警报”,中西医对它都有独到的应对之道。
它最常见的攻击目标是下肢和面部。下肢丹毒多和脚气(足癣)有关,细菌从脚趾间的糜烂处入侵;面部丹毒则可能由挖鼻孔、鼻窦炎等引起,红肿从鼻周或脸颊开始蔓延。发作时的典型表现很有特点:局部皮肤突然变红、肿胀、发热、疼痛,红色区域边界清晰,摸起来像一块滚烫的 “木板”,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烧、怕冷等全身症状。
西医对付丹毒,就像打一场 “精准歼灭战”,核心是尽早杀灭链球菌,阻止炎症扩散。
抗生素是主力武器。医生通常会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因为它对链球菌 “杀伤力” 强。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头孢类或克林霉素等药物。轻度患者可以口服药物,一般需要连续服用 10 - 14 天,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吃完疗程,避免复发;严重的则需要静脉输液,快速控制感染。
局部护理也不能少。发病初期可以用冷敷减轻红肿疼痛,之后可改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帮助消肿。同时要注意休息,比如下肢丹毒患者要抬高患肢,减少活动,给皮肤和淋巴管 “减负”。
值得注意的是,脚气、鼻窦炎等 “源头问题” 必须同步处理。否则就像清理了战场却没堵住敌人的入口,细菌很可能再次入侵,导致丹毒反复发作。
在中医里,丹毒被称为 “流火”(下肢发病)或 “抱头火丹”(面部发病),认为是热毒侵袭肌肤,气血壅滞所致。治疗的常用思路是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内服中药分类型:如果是头面部红肿灼热明显、伴随发烧口渴,多属 “风热毒蕴”,常用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若是下肢红肿、舌红苔黄,可能是 “湿热毒蕴”,多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既能清热又能利湿。
外治法辅助起效:初期红肿时,可用马齿苋、黄柏、蒲公英等煎汤冷敷,帮助清热解毒;红肿减轻后,可外涂如意金黄散,有消肿止痛的效果。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还可以从 “益气活血” 入手,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有脚气的人要及时治疗,保持足部干燥,避免脚趾间糜烂;
皮肤出现伤口、蚊虫叮咬时,别用脏手抓挠,及时用碘伏消毒;
面部要避免频繁挖鼻孔、拔鼻毛,减少黏膜破损;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因为高血糖环境更易滋生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