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砺心,敬佑生命
白袍加身便有了对抗死神的勇气
医者仁心,甘于奉献
希波克拉底誓言下恪守救死扶伤的使命
在南科大医学院
他们从学生到医生
一步一步从书本走到实践
生命至上成为终生的誓言
在南科大各附属医疗单位奉献的医生们
他们始终用坚守诠释医者情怀
冲锋在前,护佑人民健康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一起致敬每一位中国医师!
医学生誓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南科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宣誓仪式
宣誓仪式是医学生
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堂课
他们选择了这门学科
便选择了化身成为照亮生命前行的灯塔
成为人民健康坚实却温暖的护卫
从一名课堂上的医学生
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
怀崇高理想一路前行
也始终不忘医者初心
今日官微带你走进
医生和医学生的世界
领略他们学医行医的故事
2020级医学生
『 我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保持终身学习”。』
对于南科大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贺骏同学来说,学医给他带了很多幸福感。“看到患者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的那一刻,让我感受到了学医的获得感。”在南科大医院肾内科见习期间,他看到医生和患者们愉快对话,看到医生对病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看到病人对医生发自内心的信赖,“我想这就是作为医生最美好的时刻,也是激励我走下去的不竭动力。”
学医对他来说还是一场有趣的旅途。他笑言自从踏上学医道路,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医后贺骏对自己和家人的各方面健康状况格外注意,也能与同学面不改色地谈论各种“奇特”的病例,现在每每进医院甚至会产生一种“回家了”的感觉。“当然最明显的变化还是理发师的一句疑问:‘你的发量怎么比之前少了很多’”。
贺骏对于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医生而言,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以后翻课本亦是常态,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更新。所以我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保持终身学习’”。
临床实习生
『 医生的使命感,让我无比自豪!』
随着大五的到来,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已前往实习医院开启了自己的实习生活,吴云潇潇与林宝月便在其列。他们在不同的科室轮转,面对着充实的临床学习安排,努力积攒经验磨砺自己。
“医路漫漫其修虽远,上下求索可致通达。”
吴云潇潇坦言觉得自己学医之后性格更加沉稳了,心理素质也更好了。在问到有没有哪一刻觉得“学医真好”时,他感性地说道,“当自己的付出得到患者认可的时候,顿觉满身的疲惫烟消云散。他们嘴角的一抹微笑,亦或是一个鼓励的大拇指,都是对这一袭白衣最由衷的肯定。”
吴云潇潇至今还记得在医院实习跟值夜班时的一次经历,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医者的决心。凌晨五点的手术结束后,在手术室外遇见焦急等候的家属的目光,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初中时他也曾在医院大厅等候术中的亲人,如今,那时的等候者,已然成为了一名白衣行者,肩负着病人和家属的希望。身上的困倦似乎在一瞬间便土崩瓦解:“作为一名医者,我们不仅医治病人的伤痛,更是承载了家属们沉甸甸的希冀,而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我无比自豪!”
吴云潇潇
吴云潇潇也永远记得邢明照院长叮嘱他们要扎实地学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此为基躬耕于医学:“医路漫漫其修虽远,上下求索可致通达。永远不停止学习,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门课、遇到的每一个病历。踏踏实实的积累,往往是获胜的关键所在。”
“选择了医学便选择了责任。”
对于林宝月来说,在系统学完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后,她真切地体会到学医的甜:“首先,我体会到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临床诊疗中时,帮助病人缓解疾痛所获得的成就感。而且我也更加关注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健康,可以从专业角度修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安抚他们的紧张情绪等等。”
选择了医学便选择了责任,医生们常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尽心守护着民众的健康。林宝月在刚轮到内分泌科的第一天就参与了一场抢救。当时,病人因呕吐物堵住呼吸道突发窒息,在紧急气管插管后,立即转运到ICU,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作为亲历者,我看到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与死神赛跑,才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
医德与医术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铭志所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林宝月认为一位优秀的医生首先要保证有良好的医德,注重人文关怀。也要不断地精进医术,以更有效的疗法切实地为患者减轻病痛,将医德落实到每一步诊疗活动中。她期许道:“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有扎实的临床基础和技能,能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成长为一名医德与医术兼备的医生。”
医学院老师
『 许多温暖的瞬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杜长征是南科大医学院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他从事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多年,擅长消化道肿瘤的手术与多学科综合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教学经验。
平衡临床医师和大学教授两者的工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医疗工作风险大、负担重,另一方面,学校教学和科研不可割舍,特别是培养高水平的医学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对此,杜长征坦言只能牺牲自己的时间,省出时间多做事,尽可能兼顾两面。
尽管现在很多人对学医的第一印象都是很辛苦,可还是有许多温暖的瞬间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在杜长征看来“成为医生后自己变得更成熟、更豁达,对人生的看法也更深刻了。”
杜长征曾在课堂上分享过一个温暖的故事:几年前,一个身患结肠癌的年轻女士找到他,这名患者平时忙于事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查出来癌症时整个人濒临崩溃,而属于她的人生精彩还未开始。“当时,我安慰她说这只是人生中的一处小风浪,掀不翻你的船。后来我为她做了手术。几年后,她的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事业也发展得更好,每年来复查的时候,我见到她就会有学医真好的感觉,因为我帮助她重新回到了人生的轨迹。”
对于学生们“为什么要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问题,严谨认真的杜老师有着诗意的答案:“小时候觉得他很美丽,少年时觉得他很神奇,青年时觉得他很神圣,中年时觉得他是我的唯一”。
『 让医学科普帮助到更多人。』
潘宏信是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妇科副主任,同时担任南科大医学院副教授。他擅长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妇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再生医学及3D打印,身为腾讯医典科普官,他还是小有名气的医学科普达人。
在门诊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看诊几十个病人,多的时候甚至上百个,病情上除了少部分比较疑难外,大部分都相似,然而他并不觉得枯燥,他总是微笑着对待每一位看诊的病人,并且他在尝试新的诊疗方案,推动医学进步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这也是医学的另外一种魅力。”潘宏信露出了他惯常的笑容。
潘宏信做医学科普的初心也源于他在门诊中的经验,他认为好的医学科普对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常的医疗工作大多一对一,而手术更是多对一,在门诊中对于同类病情的解释话语,一天要说上几十遍,如果转化成为医学科普,则起到一个人对多个群体的关系,让更多的人可获益,从时间利用效率来说是提高了很多。而且医学科普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这比病友因为缺乏医学知识而患病后来看病更有意义。”带着这份初心,他做的科普短视频也越来越受欢迎,他被“健康160”评选为2021-2022年度最佳科普医生(视频类)。
他坚信,医学科普其实是医生职业生涯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很有可能会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潘宏信任教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医学院面向大二的医学生开设的,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临床医生的影响下,尽早形成职业认同感。医学生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拍摄与制作的医学科普视频,引发很高的网络流量,同时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科普的种子。
学生拍摄的医学科普视频
今年医师节前夕,潘宏信作为中国志愿医生的一员,来到青海玉树进行了为期6天的义诊活动。这次义诊活动,让他对现代医学与藏医等传统医学如何结合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于医患关系、医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义诊期间,他发现藏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特别好,当地藏医告诉他:“因为医生的出发点都是善的,村民们内心自然也都是感激。”潘宏信也有感而发:“每年的医师节,与其说是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和赞美,不如说是医者对于从医初心的提醒和坚持。”
他们身着白袍守着医院不灭的灯火
他们心怀使命恪守救死扶伤的誓言
他们是尽心守护民众健康的医生
向所有医务工作者致敬
祝福所有的南科大医学人
节日快乐!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来源:医学院
通讯员:伍渊、廖丹
编辑:杨奂彦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